欢迎访问中国膜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热门标签:
水利行业 最大反渗透式
科技动态
Technology News
华南理工大学赵谋明教授团队创造出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科技日报》 华轩 / 时间:2017-03-09 14:52:52

  据科技日报网2017年2月28日讯 在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华南理工大学有3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数据统计显示,2013年以来,华南理工大学共获得部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52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15项,获奖数量位居国内高校和广东省前列,且专利技术转化指标排名全国高校第一。
  是什么原因使华南理工成为国家科技奖的“常客”?
  立足前沿
  借力顶尖科研平台
  在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凭借着成果“基于拉伸流变的高分子材料绿色加工成型技术”,瞿金平院士团队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他第三次获国家科技奖。
  在围绕螺杆展开的研究中,瞿金平发现光靠改造螺杆,并不能彻底“根治”这个难题,用其他零件替代螺杆的想法在脑中冒了出来。得益于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团队利用国内最先进的设备对叶片雏形进行改造,完美解决了在使用传统螺杆输送塑化过程中对物料很强的剪切作用使大分子链断裂的问题,如此一来,既加快了物料的输送塑化效率,又有效避免了物料大分子链变短,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塑料制品的生产质量。
  其实,像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这样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在华南理工大学还有16个,它们与另外近百个部省级以上的科研平台一起,为学校的科研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新设备样机经过在东莞、汕头、深圳等地企业的实际生产状况统计,样机的物料损耗大大降低,能耗下降约30%。该技术成功突破了国外技术壁垒,提升了我国高分子材料高端制品加工能力及材料加工成型装备的国际竞争力,推动了高性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无缝转化
  成果直达生产一线
  “我们酿造的酱油不输日本,比传统酱油更营养、更安全,味道也更鲜!”华南理工大学赵谋明教授带领食品生物技术团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大豆及其制品的加工技术,为“吃货”谋福利。传统酱油酿造过程中存在发酵时间长、发酵质量不稳定、生产能耗大的问题。该团队开创性地把基于多尺度理论的发酵过程预测模型与调控技术、膜分离技术等新技术运用到项目中,解决了技术难题。
  “我们的研发实验室就在企业工厂里,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品质,受益的正是企业与消费者。”赵谋明介绍道,该核心技术目前已经应用在佛山海天、星湖科技、金星啤酒、李锦记等8家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建成了年产10万吨级生产线6条。近三年,累计实现新增销售额131.8亿元,新增利润16.0亿元,新增税收8.2亿元,出口创汇1.8亿美元,节支总额4亿元,创造出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上,赵谋明教授第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另外两次分别在2009年和2011年获得

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上,赵谋明教授第三次获得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另外两次分别在2009年和2011年获得


  “没有哪一所高校能像华南理工大学这样,与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有如此紧密的联系,起到如此特别的作用。”该校校长王迎军曾在多个场合表示。在此举措下,华南理工大学的科技成果应用及转化率、专利实施率得到很大的提升,2015年专利技术转让指标排名全国高校第一,“十二五”期间学校共获得中国专利金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2项,获中国专利奖的数量位居全国高校首位,显示出强大的科技服务能力。
  深耕领域
  传承工匠精神
  在华南理工大学的科研工作中,工匠精神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众多获奖项目均是长期专注各自领域的成果。
  邱学青团队正是其中之一。9年前,凭借对工业木质素的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邱学青教授和团队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时隔9年后,同样因为木质素,他们再度获奖。
  针对传统技术中碱回收和膜分离处理制浆废水回收利用率低、容易污染环境,碱木质素与造纸黑液的资源化利用率低的世界级难题,邱学青团队经过20余年的研究,成功突破了碱木质素反应活性低的瓶颈,发明并优化了“黑液全组份利用”工艺,在国内外首次直接以“黑液”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性能优异的工业表面活性剂,并成功用作混凝土高效减水剂、水煤浆分散剂和农药分散剂等,开辟了一条将造纸废液作为化工原料制备精细化学品的资源化高效利用的新途径,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
  在华南理工,像邱学青那样深耕专业领域的团队比比皆是,如瞿金平院士,从本科、硕士、博士、教授再到中国工程院院士,30多年来他一直都在默默地耕耘着被很多人认为冷门的塑料加工成型技术和设备。两获中国发明专利金奖、三获国家科技奖,针对塑料成型加工技术的一次次变革,也让瞿金平和他的团队迈上了专业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