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膜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热门标签:
水利行业 最大反渗透式
协会动态
Association Dynamic
南工大膜科学技术研究所最大创新是实行“一所两制”
《中国化工报》记者 杨芳 / 时间:2019-05-24 10:54:00

  据中化新网2019年5月21日讯 近年来,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落实和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法规。但在现实中,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的现象仍然非常普遍。为此,本版组织走访了一些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表现突出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期望通过介绍他们的案例,借鉴和推广他们的成功经验。
  “用一个优势学科锁定一个行业,将优势学科与地方、行业和企业转型发展的需求对接,共建新型研发机构,遴选其共性关键技术开展应用研究,推进成果转化,进而形成产业集群。”通过这一独具特色的成果转化模式, 南京工业大学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圈粉”无数。
  “一所两制”与市场更贴近
  “为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我们建立了一系列较为完善的科技成果产权及收益管理、经费管理,科研项目管理,学科型公司创办,科技成果‘三权’改革等落地政策及实施细则制度体系,形成了具有南工大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芮鸿岩总结科研成果转化经验时说道。
  南工大鼓励学院和老师结合地方经济、行业和企业转型发展的需求,与行业、企业组建联盟进行结对研究,全力推进学校技术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已取得显著效果,被江苏省科技厅列为江苏“科改30条”试点高校。
  膜科学是南工大的优势学科,作为江苏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2017年11月,新型研发机构——南工大膜科学技术研究所组建运行。“研究所最大的创新是实行‘一所两制’。”该研究所副所长郭百涛介绍说,“一所”就是膜科学技术研究所,“两制”是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高校运行机制和南京膜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在该创新模式中,前者负责基础原创成果产出,后者负责成果的二次开发和转移转化,包括技术升值和孵化衍生公司。这种模式打破了科研成果与市场化之间的“瓶颈”,实现了人才、学科、产业的良性互动,促进了核心技术成果的落地。
  “一所两制“的模式使教授的原创科研成果能第一时间传递到公司,进行专业的产业化评估,再根据评估结果由专业化团队进行产业化运行,教授既可以凭知识产权入股公司,也可以买断专利自行放大。
  学科领跑打造完整产业链
  “用一个优势学科锁定一个行业,通过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推进成果转化,从而形成产业集群。”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乔旭教授介绍,南工大以膜科学技术研究所为依托,通过对口研发和成果转化,围绕膜创新链衍生出了一条从膜科学、膜技术、膜产品到膜商品的完整的、良性循环发展的膜产业链,成为国内乃至国际膜材料产业领域的先进产业集群,形成了学校与地方协同发展的良性互动局面。
  该研究所已成为江苏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专业化众创空间,衍生孵化了包括久朗高科、力波兴水务、久盈膜科技、九章化工、佳乐净膜科技等多家企业。这些孵化企业反过来又成为膜技术成果最佳的转化地。其中,久吾高科已于2017年于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陶瓷膜产品供应商之一,产品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九天高科在国内率先实现分子筛渗透汽化膜工业化,市场占有率超过90%,成立不足4年便实现了新三板挂牌,使我国成为继德国、日本后的第三个掌握该领域核心技术的国家。
  强势学科“领跑”膜产业发展,2018年膜科学技术研究所孵化引进企业30余家,实现销售10.99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获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2018年度绩效评估一等奖。这种有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使南工大获首批教育部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称号。
  校企合作服务产业升级
  作为南工大的另一优势产业,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充分发挥成果转化优势与协同创新特色,结合江苏省产业转型升级内在要求和技术供给对接需求,携一批科技成果积极参与江苏“263”“四个一批”等专项行动部署。
  该学科的专家学者深入江苏各地十多个化工园区、围绕化工、生物医药、造纸、印染等工业领域服务了300余家化工企业、承担各企事业委托项目840余项,经费累计1.84亿元,减少“三废”排放近万吨,取得经济效益近亿元,为江苏化工行业迈向中高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作出积极贡献。
  行动实施一年来,南工大共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21项,新增校企平台10个。2016~2018年,该校签订横向科研合同共3628项,合同总额为78846.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