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膜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热门标签:
水利行业 最大反渗透式
工业新闻
Industry news
环保水处理产业掘金石化行业助其摆脱被连番责难境遇
《能源》杂志记者 赵紫高 / 时间:2013-05-13 08:31:43
  据和讯网2013年5月10日讯 3月中下旬,《能源》杂志组织了一场调研长江流域石化企业环保现状的“长江石化行”媒体活动,坐落在沿江各省市的石化企业,对长江的水质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随着环境部对污水排放标准的不断修正,现代化的水处理成长为另一个充满蓬勃张力的细分市场。
  它与公众生活更为密切,也是环保部门最青睐的检测领域。与此同时,石化企业也习惯将其打造成展示环保决心的窗口,他们建造起外型现代的污水处理装置,用回收处理的污水注满鱼塘,种上菖蒲、芦苇或者荷花,甚至通过更为严苛的过滤消毒,将其净化成可以直接饮用的纯净水。
  扬子石化便曾以污水回用水款待中石化集团董事长傅成玉,并通过定期开放,邀请媒体和公众前来体验,以消弭企业污水排放的原罪印象。客观而言,各地工业污水排放有其相应指标,将污水回收至饮用水标准,不仅耗费巨大,而且超乎企业义务,但确实是一个漂亮的企业名片。
  大体来说,大型石化企业都在努力适应环保部门愈发严苛的排放标准。当前,国家工业污水排放一类指标规定COD(化学含氧量)为100~120mg/L,但部分省市将其提高至60mg/L。这让水处理成本大大提高,也相应增加了水处理所需要的技术难度。
  德国巴斯夫进入中国与扬子石化组建合资企业前,曾就污水处理指标与地方政府相持不下。他们认为,长江下游的污水排放标准甚至高出莱茵河。对业主而言,在建造一套合格的水处理装置之后,还需承担巨额的日常运营和维修成本,并延长了水处理周期。这让部分企业在成本压力之下,铤而走险,空置水处理系统,让其成为摆设。监管的失位与资本逐利所导致的环境伦理丧失,成为中国部分地区污水排放标准严苛但污染现状却日趋严重的重要原因。
  无论如何,石化行业水处理市场正因大规模改造升级的客观趋势和业主的雄厚支付能力,而成为几乎所有环保工程企业竞逐的焦点。
  在西方,水处理大多被归纳为高科技行业,这种科技特性在中国也日渐广为人知。再以扬子石化净水厂为例,其水处理大致可分为预处理、生化处理、深度处理、污水回用和生态氧化塘五个单元,大量采用美国、德国和丹麦的技术或成套设备。不过眼下,这种国内外理论与技术上的差距,正在被迅速缩短。
  当前,通过与高校或研究机构合作,国内深耕水处理的环保企业佼佼者众。在煤化工水处理领域积累相当经验的万邦达和凭借膜生物反应器(MBR)独步业界的碧水源,被业界相当看好。但亦有甲方人士指出,前者产业链完善尚需时日,这对其整体解决方案的扩张性有所影响;后者技术上仍处于引进吸收阶段,且水污染处理成本过高,难具有区域复制性。这两家企业所呈现出来的问题,在业界颇具代表性。
  国内企业真正大展拳脚的依然是水处理单元,足以在这场大变革的机遇中生存下去,并取得技术储备和突破的关键提升。
  但壁垒的存在不仅仅是指技术层面。此前,在声势浩大的火电环保产业里,即有业内人士不无抱怨的指出,各大电力集团均有自身的研究院和环保工程公司,它们的组合足以使改造项目实现内部消化。当前,三大石油公司内部研发与施工系统更为完善,中小炼化又缺少支付能力,有限的项目竞标将更为激烈。
  对整个行业而言,无论是业主还是乙方,真正的考验来自于无所不在的社会压力。自厦门PX项目遭遇市民大散步开始,镇海、大连、彭州等地的石化项目也不断加入这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行列之中。现在,即便不是曝光率最高的PX化工,即便是最普通的炼油项目,也难逃责难的境遇。
  动辄百亿的项目,成了声势浩大的散步对立面。这让涉身其间的企业难免猝不及防,并凝成抱怨的另一维度。在《能源》杂志的采访中,这种依托科学数据的抱怨屡见不鲜。针对如此对垒,舆论的分析评论层出不穷,但自视理性的声音依然未能唤起公众对石化项目的忍耐度――对企业而言,保持真实的开放性,保持与GDP的宣传距离,依然不失为沟通彼此的良好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