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膜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热门标签:
水利行业 最大反渗透式
工业新闻
Industry news
浙江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保领域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工作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办公室 / 时间:2014-04-14 10:28:10
  据浙江省科技厅网2014年4月11日讯 4月9日,浙江省科学技术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环保领域科技支撑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浙科发社〔2014〕52号)文件:
各市、县(市、区)科技局(委),省级有关部门,有关高校、科研院所: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的战略部署及《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河长制”进一步加强水环境治理工作的意见》(浙委发〔2013〕36号),《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3-2017年)》(浙政发〔2013〕59号),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在“五水共治”“雾霾防控”等重点领域的支撑引领作用,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十八大以来,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当前,治水、治气、治土等已经成为事关国计民生、事关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省委省政府制订了《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3-2017年)》,作出了“五水共治”的战略部署,并将其作为推进浙江新一轮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之举、关键之策。“五水共治”是浙江发展所需,是群众内心所盼,是中央对浙江的要求所在,也是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在此新形势下,科技创新必须为我省污染防治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现实支撑、做好有效服务。
  全省科技系统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责任意识、增强服务能力,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加强创新和集成示范,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工作在“五水共治”、治气治霾治土等重点环保领域工作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二、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的总体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以科技治水、科技治霾、科技治土为重点,加快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和突破,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进一步提升环保领域科技创新能力,有效支撑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工作,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体目标:到2016年,突破一批重点环保领域关键共性技术,转化推广一批“五水共治”“雾霾防控”等先进成熟技术和成果,健全完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团队作用,培育壮大环保产业,有效支撑科技治水、科技治霾、科技治土工作。三年内,实施重点重大科技项目50项,突破共性关键技术15项,制修订国家、地方或行业技术标准(技术导则、技术规范)10项;在重点行业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50项,通过减排技术成果转化工程推广的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普及率提高30%;建设50个科技示范样板和示范工程。
  三、重点任务
  (一)有效实施环保重大科技专项,加快突破关键共性技术瓶颈
  围绕重点环保领域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大对水污染、大气污染、固废污染及环境监测与应急保障重大科技攻关活动的支持力度,加快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有效解决环境监测、治理和修复等方面的技术瓶颈。
  1.水污染综合防治领域。重点突破黑河、臭河、垃圾河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技术,重点行业废水处理与再生利用技术,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技术,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畜禽养殖废物综合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技术,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技术。
  2.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领域。重点突破大气雾霾防治技术,燃煤电厂烟气污染控制技术,工业锅炉/炉窑烟气污染控制技术,工业废气污染治理技术,室内空气净化技术,机动车尾气净化技术及装备研发。
  3.固体废物与土壤污染防治领域。重点突破大宗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及二次污染控制技术,垃圾焚烧飞灰安全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源头减量化技术与制活性炭技术,土壤重金属、有毒有害有机物修复技术,污染土壤物理化学和其他新修复技术及后续生物质废料的清洁处置技术。
  4.环境监测、预警与应急保障领域。重点突破特殊污染物和水质综合毒性的新型快速检测或在线监测技术,大气雾霾预测预报技术,现场快速应急监测技术,饮用水水源污染和蓝藻水华预警技术,流域、湖库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加速相关监测设备和产品的开发。
  针对“五水共治”“雾霾防控”等重点任务,2014年主动设计城镇污水处理厂优化运行与稳定达标技术及示范、区域性雾霾天气成因与预警预报及对人体健康影响和防控技术研究等项目进行公开招标,集聚全社会科研力量集中组织攻关。针对钱塘江水质异常、异味等问题,会同环保部门紧急启动钱塘江饮用水源敏感物质甄别、毒性安全及防控措施研究项目,力争实现技术突破。积极争取科技部立项支持,加强与上海、江苏沟通协调,争创长三角大气污染防控科技示范点,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攻关。
  (二)加快推进环保领域先进成熟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提高科技创新的现实支撑力
  围绕污水、废气治理等重点领域,实施减排技术成果转化工程,边研究边示范边推广,加快转化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和成果,有效支撑当前治水治气等环保领域重点工作。
  1.实施千万吨工业废水污染物减排技术转化工程。在纺织、造纸及纸制品、金属加工、化工等行业集中地区,组织推广工业废水处理用高性能PVDF膜制备及资源化技术、工业废水处理用大孔树脂处理回用技术等7项技术,建立37个污染减排技术推广点,向全省印染企业、造纸企业和电镀企业推广。
  2.实施百万吨污水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转化工程。按照“污泥集中或原位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后续多元化处置”的技术路线,组织推广基于微生物菌剂和后生动物复合作用的污泥原位减量技术等4项技术,建立13个污水污泥减排处理处置技术推广点,向全省镇级以上污水处理厂推广。
  3.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共性关键技术的转化应用。依托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及公益性项目,坚持研发与推广并举原则,通过重点工程的技术示范和应用,加快锅炉烟气脱硫脱硝除尘综合集成技术、工业炉窖与中小锅炉脱硫脱硝技术、燃煤电厂多种烟气净化装置协同脱汞技术、冶炼行业铅汞等重金属烟尘净化技术、农业面源污染及温室气体减排技术转化。
  (三)大力深化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树立科技治水治气示范样板工程
  以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载体,积极探索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社会治理新模式,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向深入、引向基层、落到实处。紧密结合“五水共治”“雾霾防控”等目标任务,围绕市(县、区)经济转型升级和民生改善需求,鼓励以县域为单位争创国家级和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立一批各具特色的主题示范和样板工程,更好地发挥实验区作为科技创新先导区、体制创新试验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先行区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县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鼓励现有国家级和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围绕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在生态治理与恢复、大气污染控制、饮用水保障、污染土壤治理等生态环境领域实施省级公益性项目,设计国家级和省级科技惠民计划项目,以科技项目带动推进实验区内科技创新工程的实施,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社会治理新模式。
  (四)积极培育环保领域科技型企业,大力发展壮大环保产业
  引导环保科技企业以“五水共治”为契机,积极参与环保领域重点工程建设。在治水治气的科技实践中不断提升本省企业的创新能力,培育一大批“铺天盖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一批“顶天立地”的创新型大企业,带动我省环保产业大发展。引导我省环保领域企业围绕当前重点环保领域的科技需求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支持环保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积极创建高新技术企业。充分发挥现有5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的辐射示范作用,鼓励我省环保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建立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与企业研究院,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化现代环保装备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工作,推进浙江省大气环保脱硝催化装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浙江省皮革清洁生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引导试点企业与联盟成员单位根据治水治气的现实需求,自主设计重大科研项目,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推进我省环保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五)着力健全协同共享机制,提高环保领域各类创新载体的服务水平
  不断完善各类环保领域科技创新载体的运行机制与服务模式,增强协同创新与服务能力。完善环保类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创新平台研发与成果转化考核激励机制,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立足自身优势,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协同创新。
  引导我省现有水体污染控制与环境安全技术、浙江省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等10家省级重点实验室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加大向社会和企业开放共享的力度,拓展创新服务内涵,提高环境领域公共检验检测和监测支撑力度。引导省环境保护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省环保装备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充分发挥在治水治气等重点环保工作中的行业先导作用和技术服务功能。
  (六)全面加强环保领域科技创新人才与团队建设,引进集聚高层次行业创新人才
  围绕重点环保领域人才需求,加快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及其团队,提高环保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力。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环保科技创新人才申报国家、省“千人计划”。落实国家相关优惠政策,制定相关配套措施,采用多种模式,吸引海内外高端专业技术人才、掌握核心技术的海外高级工程师到我省环境科研机构和环保企业工作。
  依托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和创新载体,加强中青年创新人才与高技能人才培养。引导水处理功能材料及应用、大气污染控制等8个省级重点科技创新团队,主动围绕环保领域重大需求,研发先进适用技术,培养一批环保领域的行业创新人才,全面加强创新团队建设。
  (七)切实加大科普与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以科技普及与宣传为重要手段,提高大众依靠科技推进环保工作的意识。组织编写《环保先进适用技术汇编》与《环保科技知识汇编》等环保读本,有效运用《科技金融时报》《今日科技》、浙江科普远程教育网、科普基地、科技活动周等各种载体,加大对环保知识、环保先进经验与成功典型的宣传力度。利用微博、微信、微报“三微”平台和“浙江创新社区”微信群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广泛宣讲环保领域科技新知识、新成果、新成效和新典型,营造环境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充分发挥省科普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把普及环境保护和生态科技知识的任务分解到各地和有关部门,在全省城乡广泛开展生态环境科技知识教育,提高科技治水治气的群众参与度,倡导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营造全民共推共建美好环境、美好生活的氛围。
  四、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协调。省科技厅牵头建立省级部门联系协调机制,加强与环保、水利等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和协调。市、县(市、区)科技部门要落实分管领导和责任处室,把“五水共治”“雾霾防控”作为下一阶段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各级科技部门当好粘合剂、催化剂、聚合器和推进器,主动服务、科学服务、有效服务,充分发挥组织、引导、催化、推动作用,协同推进环保科技创新工作,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环保科技工作新格局。
  完善政策保障。做好政策宣讲、落实工作,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抵扣,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符合条件的环保领域企业在高新技术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评定、高新园区准入、科技成果奖励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通过网上技术市场交易的环保领域项目与技术,按规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学习和调研,加快开展科技治水治气的对策研究,为科学实施“五水共治”等重点环保领域工作尽好责献好策。加大科技支持力度,从2014年起,面向企业的重大科技专项项目资金支持强度最高可到500万元。新增面向高校和科研院所环保领域重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