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膜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热门标签:
水利行业 最大反渗透式
工业新闻
Industry news
青岛着力打造海水利用产业链条
《中国海洋报》记者 钱秀丽 / 时间:2007-10-08 10:55:51
  据中国海洋报2007年9月28日讯 青岛,是缺水城市的典型代表,也是向大海要水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成功的城市。近年来,为改变“守着大海喊口渴”的窘境,青岛市依托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强大的海洋科研实力,大力推进海水利用工作,努力打造海水利用产业链条。目前,青岛市的海水利用技术日趋成熟,已经具备了大规模产业化的必要条件。
  海水利用解缺水之困
  与北京一样,青岛同样属于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34立方米,不及全国人均量的七分之一。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青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据预测,到2010年,青岛市水资源需求总量将达到13.05亿立方米,供需缺口将高达2.42亿立方米,即便将南水北调及中水利用等措施考虑进去,城市供水仍将难以为继。
  严峻的形势,考验着为政者的智慧。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寻找适合的替代水源?海水利用事业由此迎来了又一个“春天”。2005年,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大大推动了全国海水利用事业的发展,也坚定了青岛市发展海水利用产业的决心。
  优势无可比拟
  发展海水利用产业,青岛市无疑是得天独厚的。
  一是自然地理优势。青岛地处黄海之滨,海域无冰冻现象,海水水质优良,工业布局趋海调整,为海水利用产业提供了优良的自然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青岛市优越的地理位置,强大的区域经济辐射能力,也为其推广和示范海水利用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区位条件。
  二是科技优势。青岛是我国著名的海洋科技城,也是海水利用发源地。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组建了专门的“海水综合利用研究所”。目前,青岛市涉及海水利用技术研发以及人才培养的机构有中国海洋大学等20多家院所,完全有能力解决海水利用领域的关键技术问题。
  在国家的支持下,青岛市相继建成了一批国家海水利用示范工程:1997年青岛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全国第一家提供工业用海水的海水厂;2004年6月,青岛华欧海水淡化公司建成3000立方米/日低温多效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全部关键设备在青岛加工完成;科技部“十五”重大攻关项目“大生活用海水技术示范工程研究”已完成海水取水、后处理、防腐/防生物附着等技术的研究工作,等等。
  三是产业基础优势。青岛市利用海水历史较长,早在1936年,青岛发电厂就开始利用海水进行冷却。目前,青岛市已有30多家企业利用海水制冷。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海水直接利用量已从1990年的60多万立方米/日,上升到2006年的240多万立方米/日。青岛市还拥有华欧、科瑞特等一批拥有专利技术的海水淡化专业公司,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海水源热泵,青岛奥帆赛基地供热、制冷系统也全部采用海水源热泵技术。
  着力打造海水利用产业链条
  未来几年,青岛将发挥海洋科研优势,立足已有海水利用产业基础,着力打造海水利用产业链条,力争在全国率先形成海水利用产业集群。
  《青岛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发布实施一年多,这是全国第一个城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提出了“把青岛建成全国海水淡化产业基地和国家海水淡化推广应用示范城市”的战略目标,以海水淡化为突破口,带动科技创新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最终形成应用――设备产业化――技术创新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模式。在应用方面按照“先企业,后民用;先示范,后推广”的原则,近期青岛市海水淡化厂主要是以满足电力、化工等行业工艺用水为主。在设备产业化方面,实施设备成套生产商带动战略,以成套设备集成生产企业为龙头,带动、吸引国内外海水淡化领域企业向青岛积聚,形成产业集群,建设青岛市海水淡化设备生产基地,实现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装置系列化,反渗透装置本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