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膜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热门标签:
水利行业 最大反渗透式
工业新闻
Industry news
内蒙古军区边防连队将士们喝上反渗透设备净化纯净水
《解放军报》记者 胡振 / 时间:2010-10-08 13:14:33
  据中国广播网2010年10月1日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历代文人墨客吟咏边关的壮美,留下了数不胜数的璀璨诗篇,然而这壮美的背后还隐藏着一种无奈――极度缺水。因为缺水,一代代戍边将士留下了许多催人泪下的故事。
  国庆节前夕,边关传喜讯:内蒙古军区八千里边防线上所有一线连队全部喝上自产的纯净水。记者穿梭于边防连队哨卡,听一串感人肺腑的故事,体味昔日缺水的艰辛;看一路各式各样的井窖,回味边关找水的传奇;喝一口清凉甘甜的纯净水,分享戍边官兵的快乐,也感受到各级以人为本、情系边关的真挚情怀。
  内蒙古自治区80%以上面积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00毫米,西部的阿拉善降雨量只有50毫米,而蒸发量却大于降雨量的5~10倍。
  极度缺水,困扰着边疆牧民和边防官兵。牧民可以择水草而居,但边防战士必须像一颗颗钢钉,牢牢铆在北疆边防。
  内蒙边防水贵如油,但就在这少得可怜的水中,还含有多种有害物质。东部林区以饮用地表水为主,铁锰超标;中部地区饮用井水,普遍是苦咸水;西部地区极度缺水,上百米的深水井氟化物、砷化物等超标,新战士入伍普遍有腹泻症状,持续1-3周才能逐渐消失。
  上世纪60年代的一天,一架满载着饮用水的直升机,越过阴山、乌兰布和沙漠,降落在阿拉善边防一连的简易篮球场,痛饮一顿的50多名官兵无不热泪盈眶。原来,一连官兵连有害物质超标的苦水也中断48小时的消息惊动了中南海,周总理专门指示用直升机送来了救命水。
  总理派飞机送水的故事,成为一连官兵扎根边防的强大动力。他们将驻地命名为“清河口”,打出一口苦水井也命名为“甜水井”。今天有些地图上干脆用官兵惯用的“清河口”、“甜水井”作地名标注。
  1993年大年初三,草原深处的边防某团,一位拉水的战士被车祸夺去了年轻的生命;2002年5月,新战士张良将仅有的半壶水让给了战友,却将自己19岁的生命定格在阿拉善这片生命禁区中。
  回忆起边防缺水的岁月,内蒙古军区后勤部副部长郭杰感慨万千:连队普遍实行定量用水,早上洗脸不敢打香皂,留着晚上洗脚用,洗一次痛快澡成为复员老兵高规格礼遇;多数连队无法开展农副业生产,土豆、白菜、胡萝卜成为漫长冬季的当家菜……
  多年来,军委、总部、北京军区、内蒙古军区各级一直把解决边防吃水难作为“暖心工程”,先后4波次大规模为边防找水,书写了持续解难的感人篇章。
  20世纪80年代中期,军委、总部拨出专项经费,在内蒙古中西部极度贫水区打出深水井50眼,为21个远离水源的连队配发了拉水车,边防官兵定量用水、生产受限的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但一些连队水质不达标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1994年底,北京军区、内蒙古军区开始第二波次的打井找水。历时两年的工程中,“草原水神”李国安率领官兵在西起清河口、东至伊木河的八千里边防线全面展开施工,共成井129眼,总进尺1.3万米,日出水量7万多立方米。同时还完成了卫生化、标准化、自来水化和自来水到宿舍、到温室大棚、到厨房浴室、到饲养厂的“三化四到”配套工程,提高了边疆军民生活质量。
  第三波次找水工程,以驻守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某边防连喝上自产的净化水为起点。2003年,北京军区、内蒙古军区投资为每个一线边防连安装一套电渗析净化水设备,边防官兵全部喝上了符合国家标准的“纯净水”。但净水设备价格不菲的滤芯、电渗析膜需定期更换,连队普遍感到用不起。
  2008年底,北京军区机关将边防净化水质问题列入边防配套整治三年规划,下拨专项经费,内蒙古军区也挤出经费用于配套建设。专家组经过多次市场考察,选定了一种省电节能、使用寿命长、维护费低、净化效果好的反渗透净化设备,并结合边防特点要求生产厂家根据边防水质的变化对设备进行差异性改进。经过半年多的紧张安装调试,一线连队官兵全部喝上了净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