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膜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热门标签:
水利行业 最大反渗透式
工业新闻
Industry news
成都威力生自主研发血液透析机其成功的背后步步艰辛
《成都商报》记者 许凤婷 / 时间:2011-11-01 07:46:28
  据凤凰网2011年10月27日讯 拥有80多项专利,在欧美、日本垄断的市场“突围”而出,制造出的血液透析设备,售价比同类进口产品低出一半;产品投向市场一年,销往海外10多个国家。成都威力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如今成了成都高新区企业中耀眼的“明星”。
  “如果没有2009年的那两笔政府资金支持,我们早就‘死’了……”
  日前,威力生公司总经理陈贵文向记者谈起其创业过程中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步步惊心。
  创业冲动 源于患者的需要
  在成都高新区的天府生命科技园,威力生买下了一栋办公楼的整整一层,在这里,他们和华西医院的研究机构毗邻而居。
  据了解,血液透析设备俗称“人工肾”,对于急、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而言,通过坚持做血液透析可以维持生命,因此,血液透析设备又被称之为“人工肾”。
  血液透析设备是血液净化疗法依赖的医疗设备,集计算机、机械、流体力学、生物化学、光学、声学等多项技术于一体的体外循环系统,是目前世界上抢救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必不可缺的医疗设备之一。
  然而,国内目前使用的血液透析机大多是从德国、日本、瑞士等国家进口的,不但设备本身价格不菲,而且使用成本高昂。对尿毒症患者而言,每周必须坚持做两到三次血透,每次费用600元左右,每个月就要七八千元,如此昂贵的费用对普通的患者家庭而言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国内目前自主研发、制造血液透析机的企业,包括威力生在内只有寥寥三四家。
  陈贵文现在回忆起他曾经遇到过的一个病人,仍然感慨不已:这名病人患上了慢性肾衰竭,换肾三次也没有成功,其妻子靠每日摆摊卖菜的收入,支付他的透析费用,最后实在无法支持下去,不得不放弃治疗。
  “为什么我们不能做自己的血液透析机?”陈贵文从那时起,就产生了制造国产的血液透析机的冲动。那时,陈贵文仅仅是一名销售人员,一无技术二无资金,他只能把这一想法暂时收藏。直到2004年,他在广州打工时结识了刘韶林,他们二人在一家医疗设备公司共事,分别是销售和技术方面的年轻骨干。
  其时,国内已有自主研发的血液透析机面世,采用国内的设备,可以降低患者的部分负担,但国产血液透析机在技术、服务方面仍有许多不如人意之处。
  高质低价的血液透析机是患者之所需,也是市场之所需。刘韶林说,他和陈贵文一拍即合,决心携手攻克这个难题。
  牛刀小试 透析器复用机闯出生路
  2006年,陈贵文和刘韶林二人辞掉原来的工作,开始走上创业道路,陈贵文任威力生总经理,刘韶林任总工程师,两人分工明确:前者负责销售运营,后者主管技术开发。他们没有选择留在熟悉的广州,而是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成都。陈贵文是四川人,但对成都并不熟悉,“选择来成都创业,是因为这里的环境不错。”
  为了筹措资金,陈贵文和刘韶林还分别卖掉了他们在重庆、广州的房子。东拼西凑,二人凑了500万元,然而,对于血液透析机这样的高端医疗设备研发项目,500万元仅仅是杯水车薪。他们经过反复讨论,决定先“小试牛刀”,开发血液透析机的一种附加设备――透析器复用机。
  “如果从一开始就做血液透析机,那么公司早就死在半路上了。”陈贵文如今对于当时选择分解目标的做法十分庆幸:创业之初,既无经验,资金也不足,选择做透析器复用机,技术、资金的要求相对较低,入行比较容易。同时研发透析器复用机的过程,也可以为后来研发更高端的血液透析机积累经验。透析器复用机研发成功、投向市场之后,还可以带来收入,为下一步的研发提供资金来源。
  陈贵文原来认为,“国产汽车都可以做出来,为什么国产的血液透析机就做不好?”可等他们真正开始动手,才发现,困难远远大于想象。
  “可能真不比造汽车容易。”陈贵文感叹:汽车的零部件很多都是标准化的可以采购到的,而血液透析机和透析器复用机的所有零件都十分特殊,根本没有现成的,必须自己设计、购买材料、进行加工。
  其中,为了一个小小的部件电磁阀,就耗费了他们半年的功夫才开发出来。当时,虽然国内可以采购到上千种现成的电磁阀,但没有一种能符合血液透析设备的要求―――它必须耐高温、耐酸碱、耐腐蚀、耐磨,并且使用无毒材料。如果从国外进口电磁阀,每只价格在700元左右,一台血液透析机和透析器复用机需用20多只电磁阀,光是电磁阀的成本就得耗掉1万多元。
  于是,陈贵文和刘韶林白天跑成都周边的元器件市场、模具厂,晚上画图设计、上网到处找供应商。最终,他们找到了诀窍,把这个技术难题分解:从浙江、广东等地分别采购到主要零件,再从四川找到一家加工厂,“自制”了一款特殊的电磁阀,专供透析设备使用。而自主设计的这款电磁阀,每只的成本在100元左右,仅此一项,就比进口产品节约了1万多元。
  创业寒冬 政府资金雪中送炭
  处处节约、精打细算,不仅仅是因为威力生选择了低成本竞争的战略,也的确是这家公司在初创阶段资金紧张所致。
  2008年底,最初筹措的500万元即将花费殆尽,威力生公司的财务状况陷入最低谷,两人甚至一度顿顿吃面条度日。
  为了省钱,陈贵文和刘韶林分别把各自的爱人和孩子送回乡下老家。“一方面是为了节约生活费,另一方面是为了不分心,全付精力投入创业。”陈贵文笑道,家人的怨言和反对,他们只能硬着头皮面对。
  为了省钱,到了冬天和夏天,办公室里连空调都舍不得开,外出也尽量骑自行车出行。刚来成都时,两人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经常骑车出行让他们很快对这座城市有了深入了解,也坚定了他们扎根成都创业的信心。
  2008年的寒冬过后,在2009年初,威力生终于迎来了转机:在成都高新区创新中心的帮助下,其申报的国家创新基金、省科技厅的支撑计划纷纷获得通过,公司的账上终于有了“可观”的收入――政府资金支持共计100万元。
  “这对我们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的救命钱。”陈贵文并不掩饰他们当时的窘迫,“如果当时有人愿意投资50万元,可能我们会拿50%的股份来作交换。但是在没有做出成果之前,谁愿意冒这个险呢?”
  如今的威力生,靠着自己的技术创新,以高质低价的产品,突破欧美、日本对市场的垄断,制造出的血液透析设备,产品投向市场一年,已销往海外10多个国家。
  或许,今天陈贵文和刘韶林应当庆幸,当初没有在低谷时接受投资转让股份,因为,熬过了最困难的阶段,公司取得了市场的认可,价值倍增,他们也有了更多可以和投资人讨价还价的筹码。近日,有投资者找到威力生,称愿意出1000万元投资入股,陈贵文称,“接不接受这笔钱还得再考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