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膜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热门标签:
水利行业 最大反渗透式
工业新闻
Industry news
苏州卡尔冈炭素用独门再生术给活性炭“第二次生命”
《苏州日报》记者 顾玲 董捷 / 时间:2012-01-05 12:35:08
  据苏州新闻网2012年1月5日讯 活性炭被誉为水和空气的“清洁剂”,能有效净化水和空气中的污染物。但吸附饱和后,活性炭就失去了作用,成了“废炭”,被当做垃圾处理,既不环保,又浪费了资源。
  最近,全球最大的活性炭厂商――卡尔冈炭素公司在吴中区建成了卡尔冈炭素(苏州)再生中心。在这里,吸满了甲醛等有害物质的活性炭,经过干燥、高温燃烧等步骤,很快就可以被“洗干净”,获得“二次生命”。据悉,卡尔冈苏州工厂每年可节省3~4万吨煤,减排3.5万吨二氧化碳。
  活性炭再生环境账十分划算
  活性炭密度小、质量轻、表面空隙结构发达,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各种化工企业排污,家庭装修、冰箱除臭以及自来水、瓶装水水质净化和空气净化都会见到它的身影,因此,活性炭也被形象地称为水和空气的“清洁剂”。然而,活性炭吸附饱和后,就会“失效”,按照传统的处理方法,会被填埋或焚烧,这样不仅会对环境和空气质量产生影响,严重的还会使被吸附的有害物再次进入土壤和空气,造成二次污染。
  如何提高活性炭的利用率,减少活性炭处理中对环境的影响?在新投产的卡尔冈炭素(苏州)再生中心里,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卡尔冈炭素中国区运营经理刘雪亮告诉记者,新投产的工厂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拥有食品级/饮用水和工业用途活性炭再生两条生产线,通过再生技术能将废炭中的有害物祛除,让其再次发挥“清洁剂”的作用,既能节约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和二氧化碳排放。
  刘雪亮给记者算了一笔环保账:生产一吨活性炭需要3~4吨煤,而运用技术对活性炭进行再生,回收率能达到90~95%,即1吨吸附饱和的活性炭能再生出0.9~0.95吨的新活性炭。此外,公司两条生产线的年产量都可达5000吨,仅此一项,每年就可节约3~4万吨煤。此外,再生活性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是生产新活性炭的1/5,每年还可少往空气中排放3.5万吨二氧化碳。
  高温炉里“蒸桑拿”废炭“复活”
  活性炭再生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减少炭损耗,同时又把有害物祛除。
  在卡尔冈炭素苏州工厂的生产线上,吸附饱和的活性炭被源源不断送进一架长达18米的“大炮”中,“这就是活性炭的再生回转炉,从这里出来的活性炭再经过冷却、精细筛分等步骤就跟新的活性炭一样了”,刘雪亮说,再生过程就像是给活性炭“洗澡”,通过“蒸桑拿”,把有害物质剥离,让活性炭“复活”。
  生产车间里,容量达20吨的储料罐、大炮般的燃烧炉和架在半空中的洗涤炉,被错综复杂的管道连接起来,操作工人时不时来到机器旁,查看运转状况。按照活性炭再生的步骤,已吸附饱和的废炭首先会被装进卸料罐中,然后进入回转炉燃烧,通过控制炉内的天然气和空气的比例,将吸附的有害物与活性炭剥离。随后,活性炭获得了“二次生命”,从出料系统中流出,经过冷却、筛分、包装,再次进入水厂、医药和化工等企业,回用到相关领域。
  被剥离有害物质去哪里?刘雪亮说,在燃烧炉约800℃的高温下,大部分有害物质已充分燃烧,但仍会有少量难处理的物质以气体的形式残留。为了确保将有害物全部“消灭”,燃烧炉的一端与尾气洗涤中和系统连接,在这里,残余气体要经过1200℃高温的炙烤,在离开时,只剩下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所有的有毒有害物“灰飞烟灭”。整个活性炭的再生过程都是在全封闭仪器中进行的,有效地防止了有害物质的泄漏。据悉,公司单条生产线每天可产出15吨再生活性炭,年产量达5000吨,大约相当于2~3个大型水厂3年的用量。
  发展循环经济让水和空气更清洁
  “当初选择在苏州建再生中心,是因为长三角地区工业发达,对于活性炭的需求量较大”,刘雪亮说,长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工业化水平高,随着国家环保标准以及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活性炭市场需求日益增加,而再生活性炭又是一种“循环经济”,能降低对资源的依赖,未来的市场空间不可限量。
  据介绍,苏州工厂的核心设备均从美国进口,生产标准达到国际水平,而且生产遵循了节约资源、减少能耗的理念和高环保标准要求。工厂采用真空卸料系统,从罐车和容器中将废炭排出,避免了用水直冲卸料,年节水量达3000吨;再生过程中,不使用煤和木屑作为燃料,改采用天然气,减少了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气体的产生;尾气排放时还有检测仪器实施测量数据,传送至环保部门;在厂区都使用LED照明,室外采用太阳能照明,一年可节省电费50万元。
  刘雪亮告诉记者,卡尔冈苏州工厂项目分为3期,目前投产的两条生产线只是第一期,主要为国内的工业、食品及市政饮用水客户提供活性炭再生服务。“目前,我们的客户已经包括四五家大型水厂和上海、无锡和浙江的一些企业。未来还要进一步扩大生产,让水和空气更清洁、更安全。”刘雪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