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膜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热门标签:
水利行业 最大反渗透式
工业新闻
Industry news
广西龙江河重金属镉污染再次将人们视线引向饮水安全
中新网记者 蒙鸣明 刘万强 / 时间:2012-02-03 08:28:10

  据维权网北京2012年2月2日讯 近期闹得纷纷扬扬的广西龙江镉污染事件1日市长终做出回应,在事发16天后向公众道歉,由于受龙江镉污染事件污染团影响,该市地处柳江河流域洛埠镇西流村浪江村屯12队的100名村民被相关部门通知不能使用自来水三天了,村民用水短缺。
  镉污染超标严重 周边城区用水困难
  据报道,1月29日10时监测数据显示柳州市河西水厂上游56公里的糯米滩电站镉浓度超标约7倍;河西水厂上游46公里西门涯处镉浓度为0.0187毫克/升,超标2.74倍;河西水厂上游35公里、龙江与融江汇合处下游3公里处镉浓度为0.0031毫克/升。处置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专家组专家、国家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许振成近日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经过多次河流交汇稀释,龙江镉污染不会对流入广东的江水水质造成影响。
  事件披露后,1月24日晚间至25日,龙江下游城市柳州多个超市发生抢购瓶装水事件。当地政府迅速采取有效措施,1月24日晚23时,柳州市发布信息澄清断水谣言,称有能力向市民提供安全、合格、放心的自来水,随即启动日供3.5万吨地下水源。
  专家分析,此次污染的主要污染团还在宜州市境内的洛东水库附近,并正在往下游移动。柳州市区上游龙江河上的柳城县糯米滩水电站河段水质镉浓度也一直被控制在5倍左右。由于污染带较长,仍有可能对柳江饮用水安全造成较大威胁。事发16天,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受冶炼企业排污影响,河池市城区周边山体树木难生。
  广西镉污染事件半月有余 渔民人去船空
  2月1日,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故发生已半月有余,事故持续达16天之久。龙江河沿岸的广西河池宜州市德胜镇光下屯渔民,人去船空无事可做。该屯一直自龙江河中取水饮用,事故发生后,为保证民众饮水安全,当地政府给民众送去桶装水。该屯龙江河中的网箱养殖,也出现鱼类死亡,损失较大。
  一过性镉污染不至影响健康
  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职业病防治医院)副院长刘移民主任医师针对龙江镉污染事件表示:“这个问题不能小视,但也无需太紧张。”他介绍,镉在自然界的天然本底值很低,只有经过工业的冶炼才会让镉达到很高的浓度。人发生镉中毒的途径一般是水和食物被镉污染,主要是水。
  冶炼的废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江河,含镉尘埃污染空气被雨水淋,或冶炼工艺产生的废渣被雨水冲刷,均会造成水资源的镉污染。排入龙江的20吨镉随着河流往下流,对下游确实有影响,必须监测污染团流经时的镉含量水平,看看有没有超过0.005毫克/升的国家饮用水含镉标准。
  在珠江下游生活的民众不需要恐慌,因为这次镉污染是一次性的,污染已经得到及时处理,污染团经过很长河段的稀释,已不会造成威胁,“即使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误喝了一个星期受污染的河水,也不会出现问题,因此没有抢购瓶装水的必要。”
  如发生镉中毒后,可应用金属络合剂乙二胺四乙酸(EDTA)进行治疗。EDTA可去除体内的铬、铅、镉等金属,甚至包括钙也会一并去除,将这些金属离子“络合”后从肾脏排出体外。因此,治疗期间可加剧缺钙,必须同时进行补钙治疗。
  市长镉污染事件爆发16天后向公众道歉
  “近日来,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引起广泛关注,严重影响沿江群众特别是柳州等下游群众的生活生产。对此,我谨代表河池市人民政府诚恳接受社会公众的批评,并向龙江下游群众和社会公众表示最真诚的道歉!”今天下午,在河池市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河池市市长何辛幸说完这番话,深深地鞠了一躬。
  “事件的发生,对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河池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造成了很大伤害,对龙江河沿岸及下游群众的生活造成了不良影响,对河池的声誉和形象造成了损害。”何辛幸称,“保护地方环境不被污染,是我们地方政府的法定职责,政府是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事件的发生,暴露了我们发展经济的思路和方式落后,环保意识薄弱,政府监督缺失,我们为此感到十分愧疚和深深自责。”
  专家称龙江镉污染应急处置阶段结束还需一个月
  广西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2月1日召开新闻通气会,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张晓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称,距龙江河镉污染应急处置阶段结束还需一个月左右。
  张晓健称,通过此次事件,有关方面肯定会加强环境监管,会加速当地工业结构的转型,也会加强市政基础建设,如柳州市需要双水源建设,不能单一依靠柳江。
  关于沉淀到河底的镉之后会缓慢释放,张晓健称该问题的确存在,但不会严重。专家组已控制投放物料不过高提升江水的pH值,使镉不会沉淀太多。张晓健称目前课题组已经对此展开跟踪研究。

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专家组成员
华南环科所主任虢清伟和清华大学环境科学
与工程系教授张晓健(中)介绍相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