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膜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热门标签:
水利行业 最大反渗透式
工业新闻
Industry news
破解水污染治理的世界性难题中联环厦门模式国际一流
《福建日报》记者 陈挺 林世雄 / 时间:2016-09-14 08:14:40

  据福建日报网2016年9月13日讯 生态水环境系统如何修复?厦门五缘湾湿地公园污水处理站的办法是,收集好雨污水,先经过生化处理,达到国家一级出水标准,再经过生态处理,恢复水体,达到良性循环;
  对城市生活污水,则就地截流,采用先进埋地式生态建筑和先进的生物除臭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污水处理站对周边的影响;
  对工业废水,系统收集处理,就地解决园区污水出路和周边水环境污染问题,确保园区可持续发展;
  高校污水处理难题,同样通过雨污分流后截流的生活污水再生处理,产生的中水回用全部用于校区绿化、道路、公厕冲洗、生态补水,可谓变废为宝;
  针对广大农村的生活污水,一座小木屋,一条小溪流,一片绿意盎然的植物群,不经意间巧妙完成了生化处理+生态处理。


集美新城核心区再生水工程实景


  这就是中联环股份有限公司独创的污水再生处理“厦门模式”的5大实践。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评价认为,中联环开创的这一做法从理念、工艺和模式三个方面,实现了对传统污水处理站的颠覆性 巨变,其系统解决了水污染治理的世界性难题,是厦门在水环境治理领域独特的创新和突破,在国 内摸索出的这一整套可供复制推广的成熟经验,对未来将产生广泛的影响。
  系统整治修复生态水环境
  清晨的五缘湾,海风习习,白鹭嬉戏,湿地公园内,满眼的水生植物散发着清新的气息,可有谁知道,养育它们的却是刚刚经过生化、生态处理后流出的不比自来水差的再生水,水质达到国家一类标准。
  就在不久前,这里还面临着两难境地,一方面,从五缘湾片区规划角度看,污水需要考虑就地处理,而与之衔接的污水管网容量有限,市政污水系统要改造牵涉面又极广,难度很大;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天然的补充水源,五缘湾湿地公园水体水质恶化,需要每天从湖边水库补充原水至少4000立方米,才能确保无臭味逸出,极大的浪费了淡水资源。
  如何破解?
  首先,针对排洪沟污染源主要集中于上游段问题,中联环在该排洪沟主园路侧建设了节制闸及污水截流泵站,旱季污水通过截流泵站提升后,进入环湾路污水管道。中联环相关负责人表示,以不清淤,不扰动原排洪沟土地,确保行洪安全为原则,他们一举解决了排洪沟内污水积聚、臭味等问题,并种植植物,做到“污水不见天”,改善排洪沟景观环境。
  五缘湾片区附近的7000吨污水,也通过污水处理站收集起来,运用预处理+膜生物反应器+紫外消毒的污水处理工艺,再生水汩汩而出。
  附近的居民说,处理站流出的水,水质透明度不亚于自来水。这些水,再流入湿地公园的迷宫水池之中,做更深度的生物生态处理,系统除藻除磷,防止富营养化,让水体得到进一步的恢复,处理后的清水进而注入湿地公园内,实现生态景观补水,形成良性生态循环。


集美新城核心区再生水工程实景

集美新城核心区再生水工程实景


  这一系统解决方案,也得到了国务院参事室的高度肯定,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参事室新闻顾问赵德润说,“过去在许多城市看到的传统污水处理厂,多是又脏又乱,臭气熏天,周边群众怨声载道。我在厦门看到,中联环建设的一个个花园式污水处理站,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处理后的清水,通过林间草地上的溪流进入湿地和水系,这种既节省土地、资金又美化环境的分散治理新模式,彻底颠覆了我对污水治理的看法”。
  “葡萄串”解决二次污染难题
  波光粼粼的杏林湾海面,阳光下放射着耀眼的光芒。
  在这片总流域面积209平方公里,水域面积7.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流域范围涉及59个村庄,建成区面积达50平方公里,总人口80万。
  13座污水生态型区域处理站,56座村庄污水生态型处理站,犹如高挂枝头的一颗颗葡萄,连接起了一长串的“葡萄串”,就近收集旱季污水和初期雨水,就地处理,就近补水,实现水环境改善,提高流域整体环境。
  在技术上,采用的是当前先进、可靠的生物处理技术结合自然生态的植物深度处理。与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相比,该技术节地、节水、节能、无臭、无味、无噪音。
  按传统的污水治理思路,大量污水要通过排水管道输送到一个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转输距离长达25公里以上,成本很高不说,还带来污水处理之后的大量沉淀物和废物对环境造成压力、富含营养物质的元素氮、磷持续不断地流入排放水域,造成水域富营养化和水生物、鱼类因缺氧而衰亡,以及水和营养物质的自然循环过程被人工技术打断等诸多弊端。
  中联环流域治理节约大量污水收集管网和提升泵站的建设资金,还可以随建随用,治污见效快。


集美新城核心区再生水工程实景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说,厦门杏林湾流域面积209平方公里,有商业区、住宅、工厂、学校、医院、城中村等。中联环分布建设的13座处理站,规模为5000~30000吨,每天处理23万吨污水。这种创新模式节省了传统模式需要建设的几百公里市政干管、十几座转输泵站,并留下了23万吨可循环利用的水资源,保障了整个流域良好的生态水环境。去年厦门市率先通过了全国生态城市考核,专家组对这种创新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可作为厦门经验向全国推广。
  更重要的是,这种“葡萄串”分布式生态建设模式建设,构筑物全部采用地下建设,地面全部建设成休闲公园与周边自然生态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彻底颠覆了公众对传统污水厂的刻板印象,解决了传统污水厂给周边居民生活环境带来二次污染的问题,实现了与居民社区零距离接触,从而提升了处理站周边环境的生态品质和土地的商业价值。
  中联环股份有限公司总工刘培勇说,在集美新城核心区污水处理站,日处理污水量为1.1万立方米,采用先进的A2O生物处理+MBR膜系统+紫外消毒技术,出水水质达到国家《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及《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一级A标准,用来绿化、道路浇洒、冲厕回用和对杏林湾进行生态补水,有效解决了污水处理站对周边社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厦门模式符合绿色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国务院颁布“水十条”,对水环境综合治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科学指导。
  为了响应国家这一污水生态型区域治理思路,中联环流域治理采用污水生态型区域治理新办法,代替原来集中式处理。节约的大量污水收集管网和提升泵站的建设资金,还可以随建随用,治污见效快。
  同时,中联环依托王浩院士工作站、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的科研技术力量,集规划、设计、工程、运营等综合水环境方案解决能力为一身,对国内探索流域治理做了颠覆性创新,可以说完全契合了绿色发展理念。
  有专家评价认为,厦门这一模式,其治理核心内涵是建设模式生态型、区域就近收集处理、再生回用与生态环境融合。具体表现归纳起来就是“四少(占地少、能耗少、噪音少、臭味少)、两好(出水水质好、观感好)、两省(投资省、运行费用省)、两易(选址容易、出水容易利用),可广泛用于流域黑臭水体的彻底治理,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具有普遍创新意义。
  世界性难题的创新与突破
  ——《国是咨询》刊文推荐中联环的水污染治理模式
  “中联环建设的一个个花园式污水处理站,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处理后的清水,通过林间草地上的溪流进入湿地和水系,这种既节省土地、资金又美化环境的分散治理新模式,彻底颠覆了我对污水治理的看法。”由国务院参事室和中央文史研究馆主办的《国是咨询》今年第7期刊登了《世界性难题的创新突破——关于水污染治理的对话》,肯定中联环污水处理的新模式。该杂志总编辑——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参事室新闻顾问赵德润更是对这一新模式赞叹不已。


集美新城核心区再生水工程实景


  水污染治理是世界性难题,中联环的实践,究竟有什么样的创新意义?不久前,来自国务院参事室、中国工程院和厦门规划委的专家,有了这样一场高端对话,话题正是水环境治理的创新与突破。
  出席这场对话的嘉宾除了赵德润,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王浩,厦门市规划委员会原副主任刘建,以及中联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俞义泉。
  话题1:中联环的分散治理具有七大优势
  王浩:全世界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市政污水处理系统,八成的钱投在管网上,两成的钱投在厂子上。中联环的分散治理模式,首先把大头的管网钱省下来了。污水分散处理是世界发展的新潮流,上海现在就这么做了,大约有60多座污水处理厂;而在伦敦、巴黎,都是六七十座污水处理厂。
  中联环的新型分散治理模式有七大优点:第一,大规模减少管网投资,八成的费用减下来了;第二,实现了分类分区处理,根据高教区、医院区、文体区、工业区、居民区等不同特点采用不同工艺,治理效果好;第三,占地少、选址方便,同等处理标准下,分散处理占地是传统的十分之一,将污水处理厂建在地下,上面可以做绿地、湿地,甚至开餐馆都行;第四,无噪音、没臭味,传统的污水处理厂为地面敞开式,处理过程长,臭气熏天。分散治理合理调整工艺参数,厌氧过程可以控制细菌不过度生长,就没有臭味了;第五,运行费用低,吨耗电仅为0.41度,现在的主流污水处理厂一般是0.6~0.7度;第六,出水标准高,透明度几乎达到自来水水平;第七,污泥少、无异味,其硝化反硝化过程非常彻底,在污泥里形成一个新的生态系统,产泥量减少了三分之二。
  俞义泉:新型分散治理实质是将大集中改为区域集中,每个区域划分以污水可以重力自流收集为原则,不再舍近求远,可分门别类地收集各种污水,有针对性地下药方子,小区域集中可做到污(废)水就近收集、就近处理、就近回用。
  以厦门杏林湾为例,13座处理站,每天处理23万吨污水,节省了传统模式需要建设的几百公里市政干管、十几座转输泵站,并留下了23万吨可循环利用的水资源,保障了整个流域良好的生态水环境。正因如此,去年厦门市率先通过全国生态城市考核后,专家组对这种创新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可作为厦门经验向全国推广。
  话题2:再生水是对缺水型城市很好的补充
  刘建:厦门是一个发展中的城市,很多地方污水需要输送几十公里,才能送到厂里。同时,厦门又是一个临海的缺水城市,雨季水存不住,直接入海了。由于城市缺水,饮用水70%靠外地调入,加上电费,成本很高。而污水再生处理后可以回用,再生水就成为宝贵的城市资源了。
  污水的资源化必须满足不同的用户需求。而中联环的新型分散处理模式,恰好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同时它又是低影响的污水处理模式,国际上有种低影响的雨水管理系统,现在倡导的海绵城市建设,一的核心理念就是污水处理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
  俞义泉:传统污水处理采用的是大集中模式,把区域里的水收集到很远的地方处理排放,循环过程断掉了,造成了生态问题。新型分散式处理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就近收集、就近处理、就近回到环境中。这样既改善了系统的生态,又能够通过自然环境将处理后的水进一步净化,最终无污染地汇入海洋。
  话题3:中联环污水治理模式国际一流
  刘建:厦门根据自然生态的情况,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污水和再生水的输送,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最大限度的利用了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从去年开始,厦门全市统一了意见,把城市的污水治理系统重新规划,原来岛外的大集中全部改为新型分散处理,在城市规划中,建设56个污水处理厂。
  赵德润:厦门水污染治理既有原来集中式老办法,又有分散式治理新思路,向精细、高效治理转变,中联环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完善了新型分散治理模式,这样一种高效、节省土地又不增加投资的科学治理方法为什么不能很快推开?
  刘建:任何东西都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包括技术的进步。规划层面厦门已经没有了障碍,我们想把杏林湾建设成国家级水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区,改变传统思维模式,推广中联环的成功经验,将青山绿水留给下一代。
  王浩:和发达国家比,我们的治理模式一点也不差。建议国家应尽快把中联环新型分散式的成功经验推广开来,推广到330多个地市,2000多个县城中去,他建议可先期选择两到三个省市作为试点。
  去年9月12日,新加坡的科学家应厦门市政府邀请来厦门考察,看完后和主管的副市长说,通过这几年来看,厦门的水污染治理发展很快,已经超越了他们水平。不久前,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全球膜业务销售总经理马丁先生一行到访,看完中联环建设运营的集美杏林湾流域滨水西岸及核心区项目考察,马丁先生感慨地说:“我从没见过这么漂亮的污水处理站,简直和花园一样。以至于我在厦门路过一个公园,都要想一想这是不是另一个中联环花园式的处理站点,这太不可思议了。”
  赵德润:破解水污染治理这个世界性难题,最终要靠创新。中联环的新型分散模式在厦门的示范作用是明显的。这种创新模式符合市场需求,加上政府搭建的平台,其示范作用是很明显的,就一定能够大显身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免责声明:由于本文中提及的单位或个人,不是中国膜工业协会会员,因此,上述内容仅代表企业或媒体观点,与本协会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小心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