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膜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热门标签:
水利行业 最大反渗透式
工业新闻
Industry news
降碳逐绿,新型研发机构装点“美丽江苏”
江苏经济报 洪姝翌 / 时间:2023-09-04 14:29:35

江苏经济报8月31日讯:前不久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加强科技支撑,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新型研发机构作为支撑区域创新发展的新型载体,是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有力支撑。近年来,我省围绕国家重大科技部署和地方创新发展需求,在全国较早开展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全省列统新型研发机构已达570多家。在采访中,记者欣喜地发现,不少新型研发机构正聚焦“双碳”,加速释放创新动能。

紧贴需求智谋未来

与国家能源集团新疆公司确定合作开展煤矿高含水煤炭瞬态脱水提质工艺开发及产业化可行性研究;首条工业示范线项目——霍林河市300万吨产能脱水工业装备启动建设……今年以来,江苏碳氢元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喜讯不断。研究院自开展煤炭脱水提质研究以来,已有近十年。“研究方向的选择要坚持需求导向,从国家急迫需求和长远需求出发,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总经理赵强语气坚定。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和稳定器。然而,我国煤炭资源禀赋并不理想,高含水煤炭储量占比25%以上,含水率高达20%~45%。“每降低10%水分,吨煤热值提升600大卡,燃煤效率提升1.8%,减少CO2排放5%~15%。同时,煤炭降水还可节省铁路运力,增加运输半径,提升煤炭资源辐射区域,保障能源安全。”赵强说,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为此,研究院针对现有煤炭干燥技术在脱水过程普遍存在易过热失控自燃、安全性差、能耗大、环境压力大、易复吸等难点和痛点,成功研发煤炭空化改性脱水及复吸阻断技术,脱水率达50%以上。同时,依据该技术,研究院还自主设计了工业生产成套装备,开发了全自动无人化智能数字管控系统。相关技术目前已授权国际专利3件,国内发明专利12件。

对2019年成立的南京浦蓝大气环境与绿色发展研究院来说,“双碳”提出之后,发展方向有了些许转变。“之前我们更注重打赢蓝天保卫战,现在更多地从原先的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治理转变为减污降碳的协同治理。”副总经理郑龙飞说,研究院跳出传统气象和大气环境,将生态水、土壤等多要素结合重新融合业务大纲,致力构建“大生态”监测格局,为美丽中国指标提供有力支撑。如今,研究院不仅以卫星接收系统为依托,利用LiDAR、地物光谱仪、多旋翼无人机平台等便携式设备,与传统的地面样地调查和空基卫星数据结合,建设了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还打造了土壤环境监测及数据分析预警平台,逐步构建起土壤污染、生态环境等相关模型,并利用生态系统模型对试点城市开展了碳源汇评估,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先行先试的样板。

应用场景充盈画卷

技术不断上新之外,更多技术应用场景的铺开让绿色画卷变得愈发立体丰盈。作为南京市首批新型研发机构,南京工大膜应用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正朝着我国膜技术研发创新高地不断前行。“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越发重视,污水处理在治理环境过程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研发负责人周剑说,作为研究所核心技术之一的一体化MBR膜技术,如今已在石油化工、医药废水、农化废水和生活污水护理等方面得到广泛运用。“我们将膜分离技术和传统污水生物处理技术有机结合,强化了生物处理技术的新型污水处理和回用技术,与传统水处理技术相比,具有出水水质更好、污泥少、处理效率高、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占地面积小等优势。”

周剑表示,得益于不同应用场景的实战经验积累,研究所的技术特色和优势愈发鲜明。比如化工废水中含有多种有机物、无机物及重金属等致污物质,并且排放浓度和流量较大,传统的处理方法难以达标。在服务某石化公司时,团队就针对其膜污染严重,回用水外送量大幅减少,严重影响运行效率和生产成本的问题,以高品质国产膜组件代替进口膜组件,运行情况及出水水质稳定,节约成本千万元。医药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生物医药残留物、微生物等致污物质。在服务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时,团队针对其生产线上产生大量含有高浓度重金属离子等有害物质的医药废水,但物理化学方法进行废水处理效果不佳问题,则采取了预处理+高级氧化+多级生化+活性炭吸附+MBR组合处理法,使得COD、氨氮、总磷、总氮、铜等指标均达到了国家环保排放标准。

在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针对目前全直流发电系统和直流变换器在市场上还没有成熟产品现状,基于不同应用场景的产品化开发正如火如荼,同样为竞争赢得更多先机。中心高级工程师黄欣科介绍说,立足高效直流升压变换拓扑及软开关技术;复杂工况多模式灵活稳定分层控制技术;变压器电、磁、热多物理场综合优化设计技术等核心技术,该中心面向分布式光伏/直流配电网、沙戈荒集中型光伏电站、陆上及海上风电场等应用场景先后开发多种直流变换器系列产品。其中,在大型光伏电站应用方面,中心研制出世界最高电压等级±30kV/1MW光伏直流变换器,建立了首座±30kV/5MW光伏直流系统,率先实现光伏直流发电技术“从零到一”的突破。

绿色“成果”瓜熟蒂落

一头连着科研,一头连着市场,新型研发机构成为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难题的有力探路者。

“绿氢”是未来能源结构的核心。2022年,我国电解水制氢设备出货量为776MW,而今年一季度即超过了2022年一年的出货水平。国内制氢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以及设备效率、安全性等问题成为亟待突破的课题。牵头北京奥运会氢能出行项目、牵头北京冬奥会氢能出行项目、自主设计开发国内首个“多槽混联”制氢系统平台……清华大学拥有着十余年制氢及储能方面的技术和实践经验。“我国碳排放总量大,时间紧,尤其是能源行业任务艰巨。能否将清华10余年制氢及储能方面的技术和实践经验产业化、市场化,成为摆在我们团队面前的问题。”清研华科新能源研究院副总经理钱俊回忆说,在此背景下,作为清华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研究院主动出击,很快与姚昌晟博士一拍即合,于2021年12月正式创立海德氢能源科技(江苏)有限公司,落地南京浦口经开区。

扶上马,送一程。提供辉瑞产业园作为办公及生产基地;借助金融服务平台优势,发起融资,吸引英诺天使基金、真格基金、清研华科新能源研究院、水木清华校友基金进行投资,融资金额数千万元,解决初创期资金之忧;帮助成功申报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借助研究院清华大学校友会平台,积极组织校友参观、人才技术交流活动;借助研究院产业资源平台,助力业务拓展,与行业优质客户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在研究院护航之下,海德氢能迅速发展壮大。培育一年不到,在去年8月鄂尔多斯新能源产业创新中心一周年成果发布会上,海德氢能自制自研的面向未来规模化绿氢制造场景诞生的首个模块化、智能化电解水制氢系统“氢舟”就正式发布,引发业内高度关注。

清研华科新能源研究院“知识+资本+资源”的全方位护航正成为海德氢能在内的众多企业的坚实依靠。据悉,该研究院自2020年3月落地南京以来,聚焦新能源产业,已孵化初创企业38家,力争将“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中心”打造成为汽车、能源、交通等多领域创新产业生态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