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膜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热门标签:
水利行业 最大反渗透式
科技动态
Technology News
扬子江药业重金构筑高科技研发平台
《科技日报》 / 时间:2007-06-04 13:02:37
  据科报网2007年6月4日讯 1月21日,是扬子江药业集团发展史上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天:江苏新药研究院项目正式启动,10名权威专家从扬子江药业集团董事长徐镜人手中接过聘书,欣然成为企业研发的智囊。
  联合国内外科研资源、得到江苏省科技厅3000万专项资金扶持、总投资达7.8亿元,“扬子江”组建的高科技研发平台,备受国家、省科技部门重视。算一算经济账,这笔巨额投入却不完全是为自己服务,还要“为她人做嫁衣”。
  看似“亏本买卖”,背后却是“扬子江”的神圣历史责任。作为民族制药企业的“领头雁”,“扬子江”深知国内制药企业知识产权受制于人的切肤之痛。“华山天险一条路”,自主创新,实现从“扬子江制造”向“扬子江创造”的嬗变,成为“扬子江人”突破重围的唯一选择。
  “垒”起人才高地
  2006年3月31曰,扬子江药业第一届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一批科技创新功臣受到重奖,这是扬子江药业构建人才高地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扬子江药业总经理助理、负责集团科技工作多年的孙田江告诉记者,许多年前,“扬子江”就开始着手引进高层次人才,但是受区位优势、科研平台的制约,一些高层次人才“引得进却留不住”。
  怎么办?创新激励机制和用人机制,成为“扬子江”转变人才观念的起始。
  一方面,感情、事业、待遇三管齐下引人才,另一方面,大力革新人才考评机制留人才。孙田江说,以前集团对科研人员实行的是“工资+提成”的奖励方式,但是现在看来,这种薪酬制度并不是很合理,因为许多科研工作是无法量化考核指标的,比如新药的科技含量等。从今年起,扬子江药业实行了“量化考核+专家评估”的科研考评方式,可量化的指标按章考核,质量、专利、技术含量、质量标准、工艺指标等由专家委员会进行综合评估,确定科研人员当年的工作业绩。这一举措,得到了科技人员的一致拥护。
  招才引智、借脑开发,使“扬子江”拥有了一支庞大的“编外专家”队伍。
  “扬子江”充分利用大学及研究院所的资源,以合作开展项目研究的形式,采用柔性方式聘请一批院士担任企业研发顾问;与中国药科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沈阳药科大学等十几所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同时,放眼全球,以坚定的国际化决心、求贤若渴的诚心和从容大度的虚心,逐步引进了一批拥有高学历和丰富经历的高层管理人员。目前,“扬子江”已在上海、南京、成都、北京、广州等地设立了7个科研试验基地,给这些“空降”型人才提供了创新、创业的舞台。
  通过多年努力,“扬子江”在区位优势并不十分明显、人才相对贫乏的土地上,硬是”一筐土一筐石”逐渐填平了创新人才的洼地,并一步一步垒起了创新人才高地。目前,企业现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各类人才总数已达1000多名,科技人才占全厂职工的比重,由上世纪80年代的5%上升到目前的70%左右。
  打造科技孵化器
  新药研发,科技含量非常高。历年来,“扬子江”始终以高标准、高水准的要求构建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十五”期间,其每年都以销售收入的5%投资于科技创新。
  经过持续重资投入,目前,“扬子江”已初步建立起分工明确的创新研发平台体系,建成了以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药物制剂研发平台,以南京海陵中药制药工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主体的现代中药研发技术平台,以上海中美司佳药物研究所为主体的创新化学药物研发技术平台,以北京海燕药业药物研究所为主体的生物药物研发平台也正在筹建当中。
  位于“扬子江”泰州总部的药物研究院由博士后工作站、3个药物研究所等6个部门组成,现有一支100多人的研发团队,本科以上学历者占到总人数的90%。雄厚的科研实力,保证了“扬子江”每年10多个新药的问世。
  南京海陵中药制药工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经国家发改委批准,投资7.5亿元,联合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5家科研单位建成的,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国家级实验基地。目前已建成五大技术平台――大孔树脂为代表的色谱分离技术平台、超临界萃取技术平台、膜分离技术平台、超微粉碎技术平台和国家规模化实验室技术平台。其中,作为我国急需推广的高新技术之一,大孔树脂吸附技术无疑是最大的亮点,它能有效地解决中药及其复方提取、分离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借助国际研发力量,联合构建研发平台,是“扬子江”打造科技孵化器的一大亮点。2004年,“扬子江”聘请原美国某著名制药企业的高级研发人员,在上海海尼药业联合成立的中美司佳药物研究所,致力于创新化合物的合成与筛选。3年来,该研究所已成功合成出1000多种全新化合物,用于药物筛选。
  在建中的江苏新药研究院,计划建成化学药物研发技术中心、中药制药工艺工程研究中心、生物药物研发技术中心、药物制剂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4个新药研发中心。该项目可望于2010年6月全面建成,并为江苏医药产业的技术跨越与结构调整提供核心技术支撑,形成在国内居于领先水平的科研条件、技术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