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膜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热门标签:
水利行业 最大反渗透式
科技动态
Technology News
南京工大“三创”计划推海归教授为创新企业领军人物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刘静 靳秒 / 时间:2009-05-31 13:07:24

  据中新网2009年5月31日讯 对回国不久的何涛来说,2009这个年头将是忙碌而有奔头的。“今天早上还有人直接找到学校实验室来,询问我们企业能不能运用我的膜材料技术生产一种高效吸附剂。”何涛身着白大褂,身边围绕着学生们。

何涛在自己创建的有机膜材料研究室辅导学生


  自2007年回国,何涛凭借填补国内空白的膜材料技术,成为“三创”计划引进的首批领军人才之一。从清晨至深夜,从学校实验室到自己的企业,何涛来回奔波,不辞辛苦。
  “教授、老总一肩挑,科研、创业双丰收。”这句话在来南京创业的海归中流传着。从2007年6月起,先后有16位在各个领域具有顶尖技术和科研成果的海外人才成为“三创”计划领军人才。拥有两个团队、两份事业、双重身份、双份保险,成为他们回国后最大的收益。这也是南京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创业的一抹亮色。 
  连接创新和创业的“脐带”
  “一边是捧着科研成果不能有效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高校,一边是不能直接到高校拿项目,却又需要产业来增加税收、带动就业的高新区政府。中间缺乏‘脐带’,它们就成了‘两张皮’,科研项目就无法顺利地呱呱坠地。”南京留学创业园(以下简称“留创园”)主任王小敏说。
  高校和高新区都想吸引更多的领军人才,高校看中他们的科研技术开发能力,高新区则希望他们的科研项目尽快地落地开花。但高校引进领军人才之后科研优势难以转化,领军人才进驻高新区创办自己的企业之后又容易脱离科研。
  创新和创业之间需要一个“脐带”。
  “三创”计划解决了这一难题。“三创”计划引进的领军人才回国创业既到南工大继续搞科研,同时把科研成果拿到自己创办的企业中进行成果转化,还可以享受到南京留创园提供的科技成果评估、技术产业咨询、创业辅导等多种服务。
  何涛已经尝到这种新模式的甜头:“许多客户的要求让我们明确了市场需求。我的实验室能了解到最新的市场动态,根据市场进一步调整科研方向;企业这边也会随之追加订单,提高项目市场对接率,形成良性循坏。”在何涛的实验室中,学生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他们或在调配制剂,或在调试机器,或在记录实验数据。“这些学生也是我们科研团队的一部分,跟他们在一起讨论,经常能够碰撞出很多思维的火花,促使我对研究方法进行改进、创新。”
  “三创”计划成为连接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到产业化的“脐带”,为高校科研项目的成果转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使“产、学、研”真正结合在一起。
  资源共享的“创业大桥”
  南京留创园所在的高新区与南工大隔江相望,遥相呼应。
  双方签订共享协议:领军人才不仅可以在南工大的科技创新大楼里搞科研、办企业,还可以使用高新区生物医药公共技术平台等多种设施。
  汽车飞驰在长江大桥之上,目的地直指长江南岸,南工大在新落成的科技创新大楼里划出了3000平方米,为“三创”计划领军人才提供科研场地。
  每个“三创”计划领军人才在南工大的科技创新大楼中都有100平方米的科研实验室。这些实验室,有的如同何涛的实验室,摆放着用于生物化学实验的大型精密仪器;有的被分割成“格子间”,用于IT行业的技术研发;有的还正在内部施工建设中。
  返回长江北岸。在南京高新区生物医药研发测试中心,一批价格不菲的尖端设备在不停地运转着。它们由高新区提供,可供“三创”计划领军人才的企业租借。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检测样品当天就能出结果,而普遍检测机构需要一周时间。我们平台收取的费用只包括人工检测费和机器维护费,价格比同类检测低好多。”
  在南京高新区生物医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大楼8层,是首批领军人才陈礼勤博士创办的企业――南京靖龙医药技术有限公司。创建不到两年,公司产值已经达到400万元左右,可谓是“三创”计划所孵化出的最成功的企业之一。走进公司,看到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厂房,而是十几个实验室。很难想象每年超过百万的营业额都是从这些实验室里产生的。每个实验室中都有3到4名身穿白大褂、带着口罩的科研人员在试验台前紧张地忙碌着。
  “三创”计划已经成为南工大与高新区硬件资源共享的“海外人才创业大桥”。
  回国创业的双保险
  “可进可退,‘三创’计划给领军人才提供的就是这样一种机制。”南工大高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汪勇说。由于本身就是留德海归博士,所以他更了解海归的心态。汪勇说:“领军人才要放弃国外已有的稳定生活回国创业,意味着白手起家、从头再来;再加上长期在国外,对国内市场不了解,难免会心存顾虑。”
  一个教授称号、100平方米科研实验室、100平方米住房和100万元配套资金,是南工大给予每位领军人才的创新创业支持,加上南京高新区提供的200万元的专项资金,解决了领军人才的后顾之忧。
  校方进一步解释:与领军人才签订的“三创”计划协议中标明,3年合同期满后,领军人才还可以根据自己意愿再做选择。如果他们想把精力重点放在企业经营上,完全可以慢慢淡出在南工大的科研工作,采用研究生导师或兼职教授等身份与学校继续合作;如果他们的兴趣点在创新方面,可以把精力转向高校,成为南工大的专职教师。
  汪勇副院长笑着推了推眼镜:“当然,我们更希望3年后领军人才还是教授、老总一肩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