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膜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热门标签:
水利行业 最大反渗透式
科技动态
Technology News
山东省农科院创新灭活疫苗低温超滤生产工艺研发疫苗
《科技日报》通讯员 王祥峰 高新昊 安静 / 时间:2016-05-10 06:37:15

  据中国科技网2016年5月10日讯 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强大动力,是引领和支撑现代农业的关键。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是全省农业科技创新的龙头,承担着以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农业高效发展的历史重任和优质服务“三农”的重大使命。该院以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为导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努力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农业科技创新上不断取得重要突破,涌现出一批批“接地气”的先进科研成果,为全省乃至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近日,该院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和山东省科技奖励,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凸显了该院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快速提升。
  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等单位完成的《家禽四种主要病毒病病原学研究及其防控技术》项目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我国家禽年存栏和出栏量高达160亿羽,家禽总量占世界第一。长期以来,新城疫(ND)、低致病性禽流感(H9N2亚型)和传染性支气管炎(IB)等疫病困扰着我国养禽业的发展,约占家禽病毒性疫病的60%,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多达400亿元,且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为保证国人舌尖上的安全,保障家禽产业健康、环保和无抗生产,家禽疫病的防控就显得十分重要。
  据项目主要完成人秦卓明介绍,针对病毒变异快、血清型多、疫苗匹配不当和缺少快速诊断技术等难题,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牵头,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和疫苗研发企业强强联合,历时20余年,在家禽疫病防控方面取得创新性进展,取得了一系列理论和技术物化成果。
  项目组系统研究了广泛流行于我国的420余株家禽四种主要病毒的分子病原学特性,进行了基因组测序,探明了其分子遗传演化和变异规律,明确了Ⅶd亚型NDV、A2-like IBV、S2-like H9N2等是我国的优势流行毒株,阐明了流行株、疫苗株的遗传演化与抗原性匹配关系,证实了流行株与疫苗株的抗原差异及基因型失配是导致鸡群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为疫苗的有效选择和针对性疫苗预防奠定了基础。课题组建立了家禽主要疫病流行株的种子资源库,为疫苗的研制提供了支撑。他们率先在国际上阐明了低致病性禽流感对哺乳动物的致病机制,为疫苗研制、抗流感药物研发和禽流感病毒的科学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课题组在研究中发现了H9N2内部基因是影响H7N9感染哺乳动物致病力的关键因素,揭示了H9N2在不同亚型流感病毒如H5N2、H7N9等演化中的病毒“孵化器”作用,深化了禽流感防控的公共卫生意义。
  课题组广泛筛选和甄别病原流行株,筛选出免疫原性好、抗原谱广和效价高的疫苗候选毒株,创新了灭活疫苗低温超滤生产工艺,使病毒含量提高到国家标准的10倍以上,成功研发出三种灭活疫苗,为禽病预防提供了重要的产品支持。其中,“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含肾型)-减蛋综合征”三联灭活疫苗,解决了IBV血清型多,不同血清型之间交叉保护差等难题。“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减蛋综合征-低致病性禽流感(H9N2)”四联灭活疫苗,解决了传统灭活疫苗抗原含量不足的问题,“一针预防四病”,减少了应激反应,降低免疫成本50%。
  为建立快速诊断技术,课题组研制出保存期长、成本低、效价高(HA≥29)的呼吸型IBV血凝素抗原和可常温保存的禽流感H9N2诊断抗原,该技术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他们还建立了可鉴别NDV和IBV野毒和疫苗毒的核酸检测方法,并创建了可鉴别不同亚型禽流感病毒和新城疫病毒的PCR核酸检测技术,一次可区分6种病原,掌握了2小时内即时现场诊断不同亚型禽流感病毒的LAMP方法。
  在平台建设和产品研发上,该项目集成了疫苗免疫、抗体监测、生物安全、快速诊断、药物预防等措施,优化了免疫程序,创建了家禽疫病快速诊断信息化平台,研发出鸡α干扰素、抗病毒和提高免疫力中药等10余项专利产品,并创建了家禽主要病毒病综合防控技术,形成4套行业/地方标准。
  据介绍,该项目已获得生物制品类国家新兽药证书3个,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7项,发表论文146篇(SCI,42),出版著作19部,培养硕、博士34人,技术培训600余场,培训人员18000余人。应用成果鸡场NDV、H9N2抗体平均比原来提高2~3个滴度,IBV提高1~2个滴度,死淘降低3~4%,生产性能提高2%以上。该项目在全国20多个省、市得到推广应用,为社会累计创造经济效益76.2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