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膜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热门标签:
水利行业 最大反渗透式
科技动态
Technology News
领军人才丁轶及其团队在膜电极研发方面掌握核心技术
《枣庄日报》记者 张运永 齐榕 / 时间:2016-07-11 14:15:40

  据枣庄日报网2016年7月11日讯 山东德汇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创办人丁轶和他所带领的团队,长期致力于以燃料电池为代表的新能源材料技术的研发推广,成就显著。去年,丁轶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领军人才、枣庄英才集聚工程。


山东德汇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创办人丁轶


  丁轶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后毕业后,2005年10月回国加入山东大学,成为山东省最年轻的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015年1月加入天津理工大学。长期以来,我国在燃料电池核心材料——电催化剂、核心部件——膜电极研发生产方面存在很大空白,许多核心技术往往被国外企业垄断。围绕这项新能源材料技术,丁轶承担过包括国家863计划、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20余项科研项目资助,在催化剂、膜电极、双极板、电堆、管理系统等方面获得了一大批核心技术。
  丁轶因其在新型纳米多孔金属材料及新能源技术领域的一系列开创性工作而备受国内外同行关注,博士毕业后,美国许多大公司和科研机构纷纷开出极为诱人的条件邀请他加入,可迫切想回国创业的他毅然决然地拒绝了。要让中国人用上由他研发的新能源新技术,这也是他回国追梦的动力。
  要让研究成果的“种子”结出产业化的“果实”,丁轶需要一片创业的沃土。枣庄经济开发区向这位拥有赤子之心的英才敞开了它广阔的胸怀。2014年,信心满满的丁轶把梦想的种子播撒在了枣庄经济开发区这片创业的沃土上,创办了山东德汇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市中区为丁轶和他的创业团队制定相关策略,帮助解决了企业发展前期在人才、资金、市场方面遇到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努力,德汇专注燃料电池核心材料——电催化剂、核心部件——膜电极研发生产,形成了一大批技术成果。由丁轶主持的“低铂高效燃料电池催化剂研发及生产”项目获得枣庄市自主创新及成果转化专项支持;此外,他主持的“便携式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开发”项目还获得了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支持。公司还依靠自主技术开发了低铂高效燃料电池催化剂产品、低铂直接液体燃料电池电源产品、氢能电动自行车产品,在材料生产、模块设计、系统管理等关键技术领域已申请多项专利进行了保护。公司核心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垄断。
  丁轶当年播下的梦想种子,在枣庄这块创新创业的沃土上终于开出了璀璨的花朵。
  丁轶


领军人才丁轶及其团队在膜电极研发方面掌握核心技术


  男,1975年生,博士,泰山学者,山东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特聘教授,博导,曾就职于山东大学物理化学和电化学研究所,现山东德汇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创办人。199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学士;2001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硕士;2005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博士;2005年10月回国加入山东大学,入选教育部2006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4年12月作为“新能源材料与低碳技术”科研团队核心成员加入天津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同时入选该校理工学者百人计划——杰出青年学者计划。长期从事纳米材料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其研究领域涵盖了物理、化学、材料与工程、能源科学、生物医学等众多学科。当前的研究兴趣包括:化学合成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材料;新型纳米多孔材料的制备和表征;多孔材料在能源科学,电化学催化中的应用;纳米材料在化学探测,生物探测中的应用;纳米光学及等离子体学;原子尺度纳米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的探索等。多年从事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性质及应用研究;开创了新型纳米多孔金属材料的研究方向。在《科学》、《德国应用化学》、《美国化学会志》、《先进材料》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90多篇论文,被引用5300余次,个人H指数41,9篇论文入选ISI高引用次数论文,授权国内、国际专利18项。研究成果多次被权威期刊、网站,如《自然材料》、《美国材料学会新闻》、《美国化学会》、《德国化学会》撰文介绍。曾获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约翰霍普金斯大学Abel Wolman奖学金,IET科技奖学金,中国科学院伟华科技奖学金等;多次被邀请去世界一流研究机构,如:哈佛大学、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通用汽车公司等访问。主持国家863计划、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曾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山东十大杰出青年、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等荣誉。担任Nano Research、Science China Materials等刊物编委,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FR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