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膜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热门标签:
水利行业 最大反渗透式
科技动态
Technology News
反渗透膜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我国80后“膜”青年20年走出一条进击之路
新材料小站 / 时间:2023-06-13 13:42:22

贤集网6月12日讯:在反渗透技术中,反渗透膜的发展是该处理方法的核心技术,所谓的渗透膜是利用反渗透原理分离的液体分离膜。具体来说,反渗透膜上有许多孔,孔的大小只允许水分子通过,盐类和杂质分子比孔大,无法通过。反渗透膜的发展和应用经历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反渗透膜的前世今生

反渗透从被发现到现在,已经有差不多70多年历史了。

反渗透是60年代 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膜分离技术,是依靠反渗透膜在压力下将溶液中的溶剂与溶质分离的过程。1961年,美国公司首先提出了管式膜组件的制造方法;1964年,美国研制出螺旋式反渗透组件;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制造出用于苦咸水淡化的管式反渗透装置。

为什么他能发现这一现象并深入研究呢?这要从一个常识说起,因为绿地上用肺呼吸的动物是绝对无法饮用高盐份海水的。

1965年前后,陶氏化学和杜邦公司投投入力量开发,中空纤维反渗透膜,但是最终未能成为反渗透膜组件的主流。

1979Filmtec公司申请了世界上第一个制备反渗透膜的专利,1985年陶氏化学全资收购了Filmtec公司,陶氏膜登上历史舞台。

2017年陶氏与杜邦实现了合并,成立陶氏杜邦。

1963年海德能在美国加州成立,1970年正式进入反渗透膜领域。1987年海德能被日本日东电工收购。所以现在海德能是属于日日企。

近30年来,反渗透(RO)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含油、脱脂废水、纤维工业废水、造纸工业废水、放射性废水等工业水处理,在苦咸水淡化、纯水和高纯水制备、医药工业和特殊化工过程、高层建筑废水等污水处理中。直到90年代末期,我国才开始掌握反渗透膜的生产技术。这一历史要追述到建国初期。当时,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已经意识到海水淡化的前景和将来在社会中的作用。

国内大型反渗透设备基本都是用的东丽。

反渗透膜原理和特征是什么?

反渗透膜特征:

1.高流速必有高脱盐率和产水量2.具有较高的机械耐压强度和使用寿命3.能在较低运作下发挥功能4.耐受化学生物的影响5.可以受酸碱度和温度差异影响很小6.制造膜的原材料来反渗透膜的基本机构,有非对称膜和均相对称膜两种。当前市面上大多采用制造材料为醋酸纤维素和芳香聚酰胺类。其组件采用中空纤维式、卷式、板框式及管式,可以用于分离、浓缩、纯化、提纯等化工单位操作,主要适用于纯水制造和水处理行业等。源容易,易于加工生产成本低廉。

反渗透膜原理:

是一种以压力差为推动力,从溶液中分离出溶剂的膜分离运作。对膜一侧的料液施以压力,当压力超过它的渗透压时,溶液会逆着自然渗透的方向做反方向渗透,从而在膜的低压侧得到透过的溶液,既渗透液。若用反渗透膜处理水,在低压侧可以得到纯净水或者说淡水,在高压侧得到浓缩的卤水,膜受水温影响很大,水温升高时产水量会增大,反渗透通常使用非对称膜和复合膜,通常使用卷式反渗透作为水处理设备。

反渗透膜可以截流水中的无机离子、胶体物质、大分子溶质及重金属,从而取得净制的水。也可用于大分子有机物溶液的浓缩。反渗透属于纯物理分离性质和制作过程简单,能耗低,近20年间发展十分迅速。现以适用于海水淡化、苦咸水处理、锅炉水的软化、及废水处理,并可以离子交换方式得到超纯水,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各种领域:印染、玻璃制造、铸造、锅炉软化、乳品生产、果汁饮料加工等行业。

80后“膜”技术青年的进击之路 人才名片

夏建中,1986年出生,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工程系,曾任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副主任和深圳大学副研究员,担任《膜科学与技术》期刊青年编委,获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科技新星和深圳市地方领军人才等称号,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优秀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主持和参与多个省部级科研项目,完成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验收,发表SCI论文十余篇,牵头和参与编写国家标准3项,申请专利70余项,已获专利授权27项。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膜材料和复合集流体的研究与产业化,带领团队完成基于锂电池隔膜的下一代复合过滤膜开发,建成规模化生产线,完成发改委新材料专项海水淡化反渗透膜及生产线的国产化。

结缘化学,专注钻研二十二载

“我从小就喜欢化学,盼望着上化学课、做化学实验。”初中三年级时,夏建中开始接触化学,他从此迷上了这门有趣的学科。2004年,正在读高中的夏建中参加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摘得金牌,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这门学科也最终成为夏建中的人生发展方向。

2008年,本科毕业后,夏建中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化学工程系高分子化工专业的博士学位,期间赴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进行交流访问,于2012年底获得博士学位。在新加坡和美国的学习和工作期间,夏建中主要从事气体膜材料的研发工作。12年时间,从青葱少年到几近而立,在同一个专业方向上不断精进。

“十二五”期间,膜产业由于同时占据了节能环保和新材料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被列为国家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得到重点培育。迎着这股“春风”,2013年,夏建中回国,就职于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要从事反渗透及纳滤膜材料研发等工作。

七年间,夏建中从技术人员一路晋升到研发中心副主任,期间获得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科技新星等称号,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优秀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主持和参与多个省部级科研项目,完成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验收。发表SCI论文十余篇,申请专利70余项。

触“膜”之路,鲜花与荆棘并存

时间来到2016年。这一年,夏建中作为海水淡化反渗透膜材料研发组副组长,完成发改委新材料专项海水淡化反渗透膜及生产线的国产化。 “海水淡化反渗透膜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水资源短缺,还可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造福人类,夏建中感到欣慰不已。

参加工作以来,夏建中多次承担或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国际合作研发项目,同时还承担多项膜材料制备关键技术攻关课题,指导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自主创新完成海水淡化反渗透膜材料及元件的研发,自主设计并建成一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反渗透膜生产线;自主创新开发SW、BW、LP、ULP、XLP等系列反渗透膜产品,实现反渗透膜的全膜种覆盖,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针对传统纳滤膜原材料成本高,且关键原材料需从国外进口的“卡脖子”等问题,作为项目负责人,夏建中首创性实现聚乙烯(PE)基材纳滤膜开发及其膜元件产品的产业化。

历数履历,尽是辉煌。但夏建中坦言,每一个成果出来之前,都经历过不计其数的失败。项目立项伊始,夏建中便和团队一头扎进了实验室和中试车间。最忙的时候,几乎每天从早晨8点多到晚上10点多,都泡在实验室和车间里。“其实,我们这个专业的科研人员几乎都这样,一有时间就往实验室和车间跑。”夏建中说。

“对我们来说,最难的不是反复做实验,而是面对一次次实验失败,还要鼓起勇气继续下去。”夏建中感慨道,“就像走迷宫,一开始很有信心,但走着走着突然发现,前面写着‘此路不通’。这样的情况,我们在试验中出现过无数次。”

从“O”到“1”,调整赛道再出发

在企业工作7年之后,2020年,夏建中来到深圳大学担任副研究员。从研发岗位、管理岗位跳到大学教师,回归学术界后,夏建中坦言,“大学更多是探索性研究,资源虽然没有以前多,但是更加自由,可以不受公司立项的影响。”科研之路越走越顺畅,夏建中也更清楚了自己的追求,“想做出让市场认可的科技产品。”

很快,夏建中迎来了职业跑道的又一次转换,2022年3月,他毅然跳出“舒适圈”,接过总裁李学法递来的橄榄枝,来到了扬州纳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担任研究院副院长。职业背景、研发领域相似,初次见面,夏建中和总裁李学法两人相谈甚欢,颇有些相见恨晚。“第一次吃饭就从晚上6点,聊到12点。”回想起那天发生的事情,夏建中至今还记忆犹新。

双碳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储能等新兴行业景气高企,锂电池产量呈现爆发式增长,电池厂、整车厂对锂电池材料的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及提质增效等提出更严苛要求。一拍即合下,志同道合的两人决定将触角伸向了锂电行业,研发新一代锂电集流体技术——复合集流体。

“复合集流体是一种金属高分子材料-金属的多层复合薄膜材料,就像一个千层蛋糕,通过多界面的复合来实现复杂的功能。”夏建中介绍,复合集流体是锂电池里面的一种新材料,目前在国际和国内市场都是空白。“我们做的产品是没有可借鉴的,全靠我们自己探索,在实验室里一步步研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自主创新的设备和材料不再依赖国外进口,选择国内供应商,设备便宜,迭代速度快,所以可以说现在是反过来“卡外国脖子”。”夏建中笑着说。

凭借着自主创新的勇气与坚持不懈的研发毅力,在之前的职业经历中,夏建中带领团队完成基于锂电池隔膜的下一代复合过滤膜开发,建成规模化生产线,一举打破国际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实现行业“从0到1”的突破。这一次在锂电材料行业,李学法总裁和夏建中博士也准备带领团队,实现“0”的突破,将纳力公司打造成细分领域的国际龙头企业。复合铜箔集流体相对于传统铜箔的铜资源使用量降幅可达65%。复合铝箔相对于传统铝箔的铝资源使用量降幅高达85%。这些研发出的新产品对于提升锂电池的安全性、能量密度以及大幅节约铜铝资源、降低成本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文章来源: 言真轻说真经,莱特莱德(北京)纯水设备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泉来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