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膜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热门标签:
水利行业 最大反渗透式
协会动态
Association Dynamic
文剑平:未来碧水源将进入家用水市场并有意收购水企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王磊燕 / 时间:2010-05-17 07:27:50
  据凤凰网2010年5月15日讯 “公司上市并不是我创业的目的,创业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手段,不是目标。” 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文剑平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对于这位坐拥40多亿元身家的碧水源创始人而言,治理中国水资源、改善中国水环境这项事业才是他“要做的事情”。
  创业之路
  “由于我的专业和在科技部工作的经历让我对中国的水资源和水环境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因此我觉得把目标定在从事治理中国水污染、改善中国水资源这项事业是十分有意义的,因为中国要实现振兴和产业的持续发展,水脏、水少的问题这个障碍是必须要克服的。这就是我创业的最原始的想法和动力来源。”文剑平告诉记者。
  从科研单位到科技部的工作经历让文剑平看到,实现他事业目标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创业,即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商品和服务,并促进这个行业的发展,或许是一个更为迅速有效的方法。
  “我们国家并不缺乏尖端的技术和科技成果,但是很少能被产业化。我认为技术一定要结合实践,企业是一个把技术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舞台,相比科研和行政工作上面临的种种限制,企业这个舞台要大很多,因为你有多少力气都能使出来,努力就会有结果。”1998年,文剑平去澳大利亚留学,“当时就是为了创业作准备,看看人家是怎么把技术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海外经历让我开阔了眼界,所以,我一回国就开始干企业了。”
  对于这只风头正劲的创业板新股,市场普遍认为这家公司的政府关系非比寻常,因为文剑平曾任国家科委社会发展司生态环境处副处长和国家科委中国国际科学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其他几名高管也都曾经在北京市水利系统和国家科委担任领导职务。
  对此,文剑平并不回避。他表示,公务员的经历的确给他的创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科技部的经历一方面让他对中国的水资源、水环境、水污染有了系统、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使得他对科技发展的方向和国家的工作程序、工作方法有了准确的把握。
  在2001年成立之后的几年时间里,碧水源一直在默默无闻地发展着。到了2005年,公司遇到了一个重大的挑战,也是文剑平创业遇到的最大的一道坎,回过头来看,这一年是碧水源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当时,北京密云再生水厂工程项目给碧水源带来了一个“量级的挑战”,因为“原有的设备都是小型的,而这个工程的规模要大得多;另外,同类项目在国内当时尚无先例,配套人才基本没有,而要获得国际上少量先例的详细资料十分困难。”
  而且,由于受到工业源的污染,该项目当时的水源十分糟糕,而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北京密云的水源保护区的上游,如果做成了,就是中国第一个MBR工程(膜生物反应器,是膜分离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新型废水处理技术),而万一失败公司就很难再有翻身的机会。
  当时的碧水源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盈利不多,而开发这样一个大项目需要大量的科研投入,并且即便实验成功也未必就能得到专家论证通过和发改委的批准立项,这给公司的资金和管理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当时的文剑平“孤注一掷”,成立了一个技术攻坚班子,经过一年零两个月的努力,终于把项目建成了。“我现在回想起来都是胆战心惊的,如果这个项目当时出现波折,那么公司和我个人事业的发展都要改写了。”
  谈起碧水源的上市,文剑平淡然地说,公司上市并不是他创业的目的,但公司要做大做强,资本市场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
  他告诉记者,从2005年拿到第一个MBR大项目开始,公司就有了谋求上市的想法,于是在2007年将公司从有限公司改制成了股份有限公司。“一开始我们想在美国上市,所以和兰馨亚洲资本、IDG等海外风投都谈过,后来我们觉得在国内上市更有利于提高品牌知名度。”因此,最终选择了两家国内风投。
  用过硬的技术占领市场
  文剑平认为,公司永葆青春的秘诀在于两个层面,一是要有过硬的技术,并且通过不断的创新占据技术的制高点和最前沿;二是要确保“通吃”市场的能力,即在技术、服务和性价比层面上做到无可替代。
  造就碧水源上市的高发行价和高市盈率,并使其受到投资者热捧的最重要因素是公司在污水行业膜生物反应器开发与应用的龙头地位。
  公司在招股说明书里表示,公司是目前在MBR技术三大关键领域(MBR工艺技术、膜组器设备技术和膜材料制造技术)全面拥有核心技术与知识产权的少数企业之一。
  但最近有媒体对碧水源的膜技术产生了质疑。有媒体调查发现,该公司早年并不从事膜生产,所有膜产品全部从国外买进。直到2007年才掌握了膜生产技术,但公司自行生产的膜只能部分自给,大部分仍然依赖进口。
  对此,文剑平表示:“光看膜的制造,碧水源肯定不是一家独大,光在浙江就有五六家生产厂。但是能生产高强度、高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水量)、强抗污染性和长寿命的第一梯队的膜生产商,目前只有GE、三菱和碧水源三家。”
  他同时坦言,公司实现膜产品逐步自给的过程比较慢是因为前期在扩大产能上存在资金的短缺,目前正在建设一个200万平方米的PVDF超/微滤膜系列产品生产线。
  文剑平坦言,MBR技术还不是中国污水处理的主流技术。“目前国内每天处理污水1亿吨,但MBR技术处理的只占二三百万吨。”碧水源不仅面临国内外同行的竞争,也面临着传统污水处理技术的竞争。
  长城证券在5月10日的调研报告中指出,目前来看,传统水厂对MBR技术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动力不足。目前,国内只要求污水排放标准为一级A,即劣五类水体,即使传统水厂排水质量高于此标准也不会得到额外奖励,而成本支出将大幅增加。
  文剑平深知MBR技术要取代传统污水处理技术需要一个过程。“传统技术不会轻易地退出市场。这里面既有产品和工程上的技术性因素,也有经济利益的因素。要说服客户去接受MBR,要有技术和利益上充分的理由,这是有压力的,这种压力是令人烦恼的。”
  展望未来
  碧水源表示,上市超募资金将用于公司的做大做强。除了扩大产能之外,还将建立北京本部研发中心和技术服务与运营支持中心,并在外埠地区建立6个以上运营分中心并争取在未来覆盖全国,未来公司将进入家用水市场,并有意收购其他水务公司。
  目前,碧水源的污水处理业务范围主要是市政和生活用水项目,而利润相对较高的工业污水处理领域,公司还尚未进入。“工业污水的种类比较多,规模比较小,处理工艺比较多元化,因此,目前还不便简单地进入。”
  但这一领域对文剑平来说,还是充满了吸引力,他表示碧水源此次上市超募资金用途之一就是帮助公司在规模和市场方面进行扩展。
  除了污水处理,文剑平在“水事业”上的理想还包括供水给水,因此,碧水源在进军家用水市场上已经准备了一年。
  “我们已经建立了一支研发团队,完成了市场调研。但是要让我们的水进入千家万户和做污水处理工程完全不同,需要资金实力、产品性能实力和过硬的商业运作队伍,只有这三大条件具备,我们才会正式启动。”和很多高成长的创业板企业一样,碧水源也存在着扩张风险和过分倚重创始人的管理风险。
  长城证券分析师周涛则指出:“公司有意将上市的超募资金用于业务扩张,但是摊子一旦铺得太大,就给管理需要上升一个台阶带来了挑战。另外,过分倚重董事长的技术优势和拿项目的能力,也是公司的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