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膜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热门标签:
水利行业 最大反渗透式
协会动态
Association Dynamic
碧水源董事长文剑平名列“中国创业板富人榜”第一位
绿色中国网络电视中心 张小云 / 时间:2011-05-25 16:53:21

  据绿色中国网络电视2011年5月23日讯 从上大学开始,文剑平就和生态“挂上钩”了。在中南林业大学,文剑平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届考生进入该校生态环境专业。本科毕业后,他接着攻读硕士学位。1989年,当全社会越来越注重环境保护的时候,文剑平获得了进入政府部门发挥特长的机会。在国家科委工作的5年时间里,文剑平努力工作,很快就担任了社会发展司环境处的副处长。1994年以后被调到国家科委中国国际科学中心担任副主任一职。
  1997年,事业上顺风顺水的文剑平,令人难以想象地辞去了公职,决定远赴澳大利亚攻读博士。2001年,在获得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市政工程水资源管理博士学位以后,文剑平回到中国。虽然在回国前,已经有一些政府部门发出邀请,并提前安排好了职位,但他还是选择了创业。
  上市之初的资本新贵
  创业九年后,文剑平创办的企业成为第64家登上创业板的公司,股市上公司的名称叫“碧水源”。
  2010年4月21日,碧水源首日开盘就定格在每股145元的高价上,并一路飙升至156.66元,最终收盘151.8元,以120%的涨幅上市首日荣登沪深两市股王,并一举被称为“两市第一高价股”。其后三日,碧水源继续上涨,收报168.80元。上市当月的资料显示,文剑平持有碧水源3740万股股份,占公司发行后总股本的25.44%,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按该股第4个交易日收盘价168.80元计算,它的创业者文剑平手中股权价值63.13亿元。文剑平由此成为上市公司资本新路俱乐部的主要成员。
  2011年2月25日,第五届“新财富最佳投行”评选揭晓,第一创业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保荐并主承销的碧水源IPO项目,夺得2010年“最佳IPO项目”大奖;碧水源IPO项目的保荐代表人艾民和陈作为,凭借出色的专业能力和高品质的服务,跻身“百佳保荐代表人”。
  碧水源其实成就的何止是“最佳IPO项目”大奖和“百佳保荐代表人”。它早已创造了创业板多个“第一”,它的创业者文剑平更成为市场瞩目的明星。
  作为创业板企业,污水处理行业的明星碧水源是国家第三批创新型试点企业――“中国潜力企业”和中国创业企业百强的第一名。
  我们可以从第一创业投行项目组运行碧水源上市的过程看到碧水源上市过程的非同凡响。碧水源IPO发行3700万股,发行价69元/股,市盈率94.52倍,如此高的发行价与市盈率,依然无法阻挡投资者的热情:网下有效申购资金高达602亿元,高居2010年创业板市场第一名;预计募集资金5.6613亿元,实际募资25.53亿元,成为2010年创业板募资金额最高的企业,超募资金3.5倍、19.8亿元。碧水源上市首日股价暴涨120%,成为沪深两市第一高价股;现在市值稳居创业板公司前三位,吸引54只基金持股。
  碧水源之所以能成为绝对高价股,文剑平的解释是:他们是以污水处理为主业,他们拥有拿手绝活,他们的水处理技术国内目前无人可敌,他们的成长性投资者绝对看好。他告诉记者,他们跟传统技术不同的是,他们利用膜材料对污水进行净化。
  按照文剑平的说法,膜技术是目前国际上污水处理的最佳技术之一,而“碧水源”已达到世界三强、国内第一的水平,占有国内污水处理市场60%的份额。
  在采访桌前,文剑平向记者呈现了这种膜材料。它形似空心粉,长长的,质地轻柔,也被叫作“膜丝”。膜丝如何能对污水起到净化作用?把一根膜丝放到显微镜下,放大5000倍,才发现大有乾坤,在膜丝的表面,密密麻麻地分布着大小一致的小孔。“这些孔的直径为0.12微米到0.4微米,只有一根头发丝的七百分之一。”文剑平说,由于孔径微小,膜丝可以让水分子正常通过,而微生物、悬浮物和大分子污染物则被截留。根据他的介绍,处理污水的流程是,将由一根根膜丝编织成门帘式或圆柱体式的大型膜组器(MBR)放入水中,利用膜丝对微生物高效截留的特点,增加了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能力。与采用自然沉淀方式净化污水的传统方法相比,膜组器大大提高了处理效率和产品水质,净化后的再生水可用于浇灌、水景、洗车等。而在投资成本和净化费用上,膜技术仅比传统方法高10%。在他看来,中国的水资源十分宝贵,膜技术的市场价值不言而喻。虽然膜技术市场前景可观,但想造出膜丝却相当困难。几年前,中国的膜材料大部分依赖进口,高端膜产品完全被国外垄断。也因为这样,他很自豪地说,“所以,股票高价,证明有些投资者是对我们或者说是对行业进行过深入研究的!”
  制造当代大禹
  这个新贵的出现,是经过一番准备才隆重登场的。
  2001年,文剑平率领一支6人的留学人员队伍,创建了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他的企业从事水资源处理。因此有人笑称他“制造当代大禹”。当代大禹出场后,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中国国家大剧院以及北京密云水库的相关水处理工程上,都能看到一支活跃的海归团队。如今,公司规模已发展到1200多人。
  “解决中国人的饮水问题”,这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也是文剑平创建碧水源的初衷。有此理想,文剑平带着他的团队,早在9年前创业之初就毫不犹豫地开始了低碳经济之路。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污水处理一直沿用多级沉淀法――修建巨大的处理池,使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吸附水中的污染物,沉淀下来,然后将处理后的水导出。这种方法施工周期长、能耗大,消耗大量有机碳源、剩余污泥产量大、设备占地面积大,且释放较多二氧化碳到大气之中,导致了出水水质不稳定的现象。因此,研发以节省能源消耗,并最大程度回收有用能源的可持续污水处理工艺势在必行。
  创业以后,文剑平他们开始寻找独具竞争优势的技术。经过摸索,碧水源采取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是污水处理新技术中的一种。MBR技术利用生化池和养污池,培养并圈养吃污染物的微生物,再通过孔径不到1微米口的膜过滤,将污染物挡住而清水流出,这种将膜分离技术与生物技术有机结合的新型废水处理技术可以使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去除率达90%以上,是可以将污水一步到位地处理成高品质再生水的新型高端技术,被公认是当今世界最前沿高效的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之一。具有污染物去除效率极高、占地面积小、剩余污泥产量小,以及运行管理方便等显著优势。
  “我不是专业研究水问题的,但是我们能成功的关键是在国家最需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选择了对水技术的创新。”文剑平认为,水资源短缺、水污染问题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拦路虎,而目前可以走通的办法,即是污水资源化,让水资源循环起来。
  污水资源化的技术处理有很多种,目前碧水源利用膜技术来进行污水资源化的方法是最大的亮点。事实上,这个摸索经历了一个比较艰辛的过程。
  刚开始时,他们虽有水处理的好技术,但也有自己的困难。他们的技术工艺每吨污水处理价格在1500~1800元,传统技术则每吨便宜300元左右,这使得碧水源在推广初期遭受到了价格瓶颈;另一方面,难题在于人们不太相信碧水源真的可以成为污水处理传统技术的替代者。在这个方面,身为董事长的文剑平做了大量的工作,甚至自掏腰包,在小区以及饭店做一些示范性的小项目,让效果为大家所见。
  文剑平一直希望,他办的企业,应该朝着“昨天的污水,今天可以游泳”这个新目标迈进,这也是实现他循环利用水资源的理想的一部分。为了这个目标,他们认为,技术基础就是膜技术。为了这个基础,他首先得解决人。
  高端人才是技术的保障,文剑平为吸引人才落户他的碧水源可谓用心良苦:开出几百万年薪、给予住房补贴、配车等福利措施。目前,这支由博士、硕士组成的科研团队,囊括了高分子材料、环境工程等学科专业的人才,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火炬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等多项国家重大项目课题。
  海归咬海归,一一拉回家。海归人才一向是文剑平极力“拉拢”的对象。“吸引海归加入我们的研发团队,带回先进技术,再加上本土优势,核心竞争力就出来了。”不久前,碧水源研发团队的领军人物关晶博士被评为“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海归专家也是人才招牌,能让更多业内海归人才知道我们、加入我们。”文剑平敏锐地看到了海归专家身上的示范效应。
  文剑平把他的研发队伍称为“多国部队”,因为他集结了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的专业人才。目前,碧水源拥有两个研发机构,一个跟清华大学合作,专攻膜处理工艺;另一个聘请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专家进行膜材料研发。
  有人了。于是,碧水源依托于强大的研发创新力量,成功开发了第一台膜生物反应器和第一台CWT智能化设备、第二代智能化小型污水处理系统、大规模污水厂的膜生物反应器模块、高品质PVDF中空纤维膜等,实现了污水处理的一次次突破。
  这个突破的过程,背后藏有许多波澜起伏的故事。
  攻克循环关卡
  虽然后来文剑平成为创业板市场的新贵,虽然他的公司已经人才济济,但在创业之初,他对理想的冲刺还是经历了一番考验的。
  2005年2月,“碧水源”中标了政府采购项目密云再生水厂工程,这是它承接的第一个大型膜技术工程。这个工程的“活广告”效用,让“碧水源”2006年又承揽了几个再生水厂项目,当年净利润达到3587万元。中标这个水项目,其实正是文剑平让污水资源化的思路的重要实践机会。而资源化的路径,就是让水资源“循环”起来。如果能让污水“再生”,水成为循环的资源,那他的理想就实现了。
  然而,拿到中标项目的文剑平却一点也乐不起来。让他忧心忡忡的,是膜丝。
  “我们40~50%的收入要用来进口膜丝,外商要价很高,还有苛刻条件预定要先付款。”文剑平说,不掌握膜丝制造技术,经济命脉就控制在外国人手里,处处被掣肘,我们就像个工程安装公司,挣的就是辛苦钱。
  曾经向国外巨头提出,合资在国内建膜生产基地,遭拒;退一步提出,将膜材料的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到国内,还是遭拒。对此,文剑平认为,“归根到底,他们就是怕我们掌握这项核心技术。”
  接连碰壁之后,文剑平和他的创业伙伴们认识到,只有自主研发“造膜”技术,才能突围,摆脱受制于人的尴尬。
  说易行难,自主研发膜丝的过程一点儿都不轻松。由于要放置在污水中接受气流水流的反复冲压和药剂清洗,因此膜丝必须用耐污染耐腐蚀的特种工程高分子材料。文剑平告诉记者,高分子的膜材料要解决两大技术障碍。
  首先,要解决亲水性问题。高性能膜材料天生就具有疏水性,水分子见了它就“躲”,更别提通过膜丝表面的小孔了。其二,要解决过水量的问题。膜丝表面70%的面积是小孔,如何保证膜丝能承受长年累月的冲刷和清洗?解决问题,就得改变膜材料的配方和性能。
  从2006年开始,文剑平依靠他组建起来的由海归和本土人才组合的研发队伍,推进膜材料的研发。2007年,仅聘请国内外研发人员和专家就投入了近2000万元。要知道,“碧水源”当年的净利润才7000万元。在他的坚持下,不到一年,研发成功第一代膜丝。
  2008年,“碧水源”又研制出强度更高、效果更好的膜丝,处理效率、稳定性比肩于三菱、GE等国际知名品牌的产品,而且由于是在国内生产,总价格只有进口的70%左右,并出口到澳大利亚等国家。
  “碧水源”研发出膜材料,让原以为中国掌握不了膜技术的国外巨头急了,并且主动找到他们,说进口膜的价格可以商量,也不用提前作计划,甚至提议和‘碧水源’合资在中国建生产线。这回,“碧水源”婉拒了。他们依靠性价比的明显优势,在2008年和2009年又夺得8个再生水厂项目。与此同时,他们频频“出击”外埠市场,例如:太湖流域治理、滇池流域治理等多项重点工程里,都留下了“碧水源”的脚印。到2009年底,“碧水源”在全国建成的膜技术污水净化工程,合计每年可新增再生水3.2亿吨,相当于再造10个昆明湖。
  利用自主技术,“碧水源”近几年的主营业务复合增长率近75%、净利润复合增长率157%。如今在水处理领域,“碧水源”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将GE和西门子两大行业巨头甩在身后。文剑平说,他们在追求利用膜技术走污水资源化的道路上还在继续突破,力争在膜材料制造技术、膜设备制造技术和膜应用工艺技术三大核心技术领域有所作为。
  高技术、高成长、高利润,集“三高”于一身的“碧水源”,在创业板创造高价神话,原来是有“技术排他”的“来头”的――毕竟,文剑平带领他的团队,凭借着自主创新的“独门秘技”,攻克了循环利用水资源的重要“关卡”。
  迎接发展高潮  
  2010年8月5日,在当年度政府采购中关村自主创新产品第三次签约大会上,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与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丰台区水务局、北京市房山区水务局签署北京市高碑店再生水厂及再生水利用工程(100万吨/天)超滤膜系统、北京市丰台河西再生水厂工程(5万吨/天)及北京市房山区城关再生水厂回用管网工程(2万吨/天)的设备供货意向性协议,3项意向性协议均为政府首购项目,合同金额共约3.8亿元人民币。
  事实上,在碧水源开展MBR技术的产业化推广过程中,政府采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剑平毫不掩饰地说,他们希望得到更多重大的示范性工程,这些重大工程的示范效应将会带给碧水源更多的项目。
      围绕膜法水处理技术,以膜生物反应器(MBR)为核心,超滤膜应用为新的增长点,碧水源在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生活饮用水净化及海水淡化等领域取得显著成绩。“我们的优势,就是我们能够让水资源循环起来。水是万物之源,水资源循环了,所有的资源就有可能循环起来。”文剑平告诉记者,他依靠优势,走在了别人的前面。
  循环就是他的优势。循环创造优势。他说,“我们的优势在于,不仅处理污水,而且有能力把它资源化。处理过的水,可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
  文剑平对自己的研发成果很是自豪。他认为,在2010年国家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加大技术投入,同时较好地抓住了各地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改造机会,使公司保持了持续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同时,随着公司募投项目的逐步实施,公司2010年实现了膜材料的完全自主生产与自给,增强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有人分析,如果收取的污水处理费低于1元/吨,当地政府不会进行大规模的市政污水深度处理。目前我国只有不到一半的大中城市污水处理费高于0.8元/吨,并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MBR大规模应用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如果污水排放标准不提高或其执行力度不强,当地企业将没有动力进行工业污水深度处理。在目前没有将环境成本转移到最终消费者的情形下,处理标准提高会降低企业经营利润。
  因此污水处理费、排放标准及其执行力度决定了MBR实际的市场容量。MBR是未来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处理与回用领域最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技术,也是21世纪水处理的关键技术,是替代传统工艺的最佳选择,是我国当前重点鼓励发展的污水处理设备,预计到2015年MBR的市场容量至少有300亿元。
  在此情况下,投资者自然看好MBR的市场发展前景,分析师甚至预计我国未来5年MBR市场年均增长率至少有30%。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环保标准将从单一污染物总量控制,转变为多指标总量和浓度同时控制,相应的环保投资将同比大幅增加。
  事实上,中央政府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文剑平发展水处理产业的更大更坚实的背景。文剑平相信,他们依托技术创新积极推进中国的污水处理事业,践行低碳经济,为减少水污染、改善和维护我国水环境、缓解水资源短缺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时机到来了。
  参与制定行业标准
  成绩证明他的判断。时代背景和广阔的国内需要,使碧水源承揽了国内许多重大产业化的项目。这些年来,碧水源已完成超千项MBR污水资源化工程、百余项安全饮水和湿地工程;参与包括太湖流域治理、滇池流域治理、南水北调丹江口水源保护地治理等众多国家水环境重点治理工程……成为我国解决水环境和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骨干力量。在文剑平看来,如果比较重大的标志性项目不能由中国民族品牌企业去做,我们的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如何获得话语权?如何取得与国外企业平等的竞争权?当中国企业已经具备了同样先进的技术的前提下,政府应当有所倾向地扶持民族科技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其实,在国内市场打开了之后,文剑平早已将另一只眼睛盯住了海外市场。
  对于很多正在快速成长并发展的中国企业来说,通过各种措施实施国际化战略,开拓全球市场,进而成为一家国际化企业,已成为他们努力追求的目标。在海外市场上,碧水源的MBR技术及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销往澳大利亚、东欧、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
  为此,碧水源在国内参与起草了《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应用技术规程》和《环境保护产品技术要求中空纤维膜生物反应器组器标准》两个行业标准。当然,文剑平不会满足于此,他希望碧水源继续专注于污水处理技术,深耕行业,要做一大批世界性规模的项目,实现自己做强做大的目标,国际化将是他们做强做大之后的必经之路。
  趋势性政策背景和未来发展空间巨大的市场背景,是文剑平前瞻未来的重要基础。同时,自身技术进步也令文剑平更加自信地带领创业团队营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上市之前,碧水源的研发能力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8年2月,碧水源牵手清华大学合作成立“清华大学―碧水源环境膜技术研发中心”。文剑平介绍说,这个中心具有国际高水平的自主研发能力,承担着国家“863”项目、国家水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火炬计划、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等国家重大项目课题,自主研发创新已形成碧水源污水资源化事业的强力支撑。
  上市之后,碧水源加大并加快了研发进程。不久前,碧水源曾发布公告,称将使用募集资金在北京本部建立研发中心和技术服务与运营中心项目,同时公告变更部分募投项目的实施方式,拟用募集资金出资6000万元人民币设立全资子公司北京碧水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并由该公司承担募集资金项目中研发中心和技术服务与运营中心项目的实施工作。
  未来MBR市场上各家产品的竞争将日趋白热化。文剑平告诉记者,他们会不断加大研发中心的建设投入,保持技术领先,确保碧水源长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治理水环境,须走资源化之路
  ――文剑平采访手记
  记者:我手上是拿到很多您的资料,觉得你的经历充满传奇。您从上大学开始,就跟环境保护结下不解之缘,你选的专业是生态环境,在那个年代是个冷门吧?您为何就选择这样一个“冷门”的专业?
  文剑平:冷门好啊,冷门意味着它有前景。更何况,本来我从农村来,就喜欢绿色。看到这“环境”和“绿色”时有糟蹋,我就选择了这个专业。其实很多专业可以选,但我自己挑了这个专业。上完大学后,我在国家科委社会发展司环境处任职,从1989年到1997年,时间也不算短。我的工作同样也带有“环境”两个字。我跟环境打交道,算是注定了。
  记者:后来你到澳大利亚攻读博士,主要原因是什么?
  文剑平:在科委工作,主要钻研的就是环境这个领域。在这一段时间里,我出了两本书。第一本是《森林生态学》,是加拿大一位教授的著作,是一本译著;另外一本叫做《全球环境问题与对策》,自己创作的。通过这些工作,我对环境有了比较深的想法。以我当时的理解力,我预感到,中国今后的最大问题将是环境问题,它可能成为我们持续发展的障碍。这些障碍中,最大的可能就是水的问题。所以我就到澳洲一所市政工程学院攻读水资源管理专业博士学位。我原来是学生态环境的,属于理科,到澳大利亚选读的专业属于工科,这个差别比较大,但也过来了。
  记者:关于水方面的环境问题,你应该有很多看法。
  文剑平:在澳大利亚读书期间,通过对比,我发现我们国家的水处理还是非常传统,国家制定的水处理标准还非常低,这跟一个经济两位数增长的国家是不相匹配的。后来不断看到的新闻证明了这些观察。比方说长江、黄河、淮河、太湖、滇池等等,不断出现水污染的消息。当时我想,继续下去,你就没水喝了。我们现在自来水饮用的标准还只有30几项指标,就检测这个水合不合格,是30几项指标,到2014年,就要强制性的执行106项指标,你想要多很多指标。从30多项增加到106项,为什么呀?因为现在水体环境污染了,水体环境复杂了。就比如,我老家原来提取井水就能直接饮用,但现在已经不行了。现在,我们所用的水源、水体环境已经受到了污染,受到了破坏,甚至造成恶性循环。所以你就必须提高水处理标准,强化水处理技术。
  记者:在澳大利亚学习期间,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事是什么?
  文剑平:学习期间,正好遇上悉尼奥运会,它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奥运城所有的水,几乎是零排放。也就是说,水用完后收集,可以重复利用。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要解决水的污染问题,一定要走资源化的路。
  记者:您回国创业,就是走的这条路?
  文剑平:对,2011年,我获得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市政工程水资源管理博士学位回到中国。回国后,再次放弃政府部门的邀请,选择自主创业,在中关村生命科技园区创立了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发展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污水资源化技术。成立的时候,我们说过要致力于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的双重问题。事实上,创业时只有6个人。这些伙伴大多是年轻人,算是志同道合的哥们。
  记者:最开始是6个人,现在我们看报道,是600多人。
  文剑平:不止,现在已经有1200多人了。
  记者:你们成立碧水源公司以来,你们的技术在业界处于什么地位?
  文剑平:从技术的层面上讲,我们在国内开创的推动膜技术(业界称为MBR技术)应用,逐渐成为一个主流技术,替代现在还在使用的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这对国家是太需要了。
  记者:你们创立公司后,应该需要一个大单来证明自已。这第一个大单从哪儿来?
  文剑平:密云再生水厂。为什么选它呢?它是一块最难啃但又必须啃的骨头,因为密云水库是全世界瞩目的水库,它的水源保护全世界都关注。经过曲折的过程,我们竞争到这个项目。我们就是依靠膜应用技术获得项目的。拿到之后,我们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战略上藐视这个项目,但战术上我们非常非常重视它。它是我们的第一个大单,涉及我们的未来。每一步我们都精心设计、精心计划,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实施。经过几个月奋战,结果出来了。也是大家都看到的:污水经过我们的技术处理,变成了资源。我们不只是说让密云水库的水零污染,而是让受污染的水变成了水资源,它可以补充到水源里面去。
  通过我们的技术,原来的密云水库现在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水库了。水库还靠天,天给了,它才有水,对不对?我这个不靠天,我让污水变成了可以饮用的水。这时,你可以不靠天了。你说,它还是一个普通的水库吗?
  记者:有了密云水库再生水厂这个项目,你们的技术开始在北京等地得到推广,是这样的吧?
  文剑平:不完全是,但它也算是创业初期的一件大事。后来,奥林匹克公园水系统的一部分我们做了,顺义那个皮筏艇的用水系统也是我们做的。
  记者:跟传统的水处理技术相比,你们的MBR技术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文剑平:效率和效能不一样。传统技术效率低,效能差得更远。就像密云水库的例子,传统技术就是让水污染降低,我们的技术不仅仅具备降解污染物的能力,最大的特点就是能让污水资源化。
  记者:技术上,你们如何让污水变成资源的?
  文剑平:我们现在做的叫做膜生物反应器。你看,这是一根管子,这就是膜,我们把这个叫做真空纤维膜。管子里面,是真空。直接做成设备以后,水是从里面走的。污水里面结成了微生物,微生物就把这些污染物降解掉,水从反应器这些壁上面的很多孔进入这个膜的中心,然后从这里出水,水就是好的、可以用的水了。
  记者:您等于是把这个设备直接放在水里面?
  文剑平:直接就放在污水里面。然后在污水里面结成了一些微生物,微生物就负责把污染物降解掉、分解掉。膜的作用就是阻止微生物别跑出去了,还要停留在污水里面,你要跑掉了就是二次污染。这些小孔,其实是真空纤维膜,这个工艺说起来简单,但是它核心的技术很复杂,主要是这个膜材料。
  记者:膜?
  文剑平:这膜原来我们国家造不出来。
  记者:现在咱们可以自己生产?
  文剑平:到目前为止,全世界也就几家公司可以生产这样的产品,我们算是其中的一家了。这种膜等级很多,但用在污水上面的,必须要用一等膜。

  记者:它是什么材料?
  文剑平:PVDF,叫聚偏氟乙烯。如果是塑料,它的最大问题是不亲水,不亲水水怎么进去呢?所以你只有把这个原料改进使它能够亲水,让水能钻进去才可以,我们叫改性,技术上比较困难。
  你再看看,这个表皮上面是有孔的,一平方厘米要21亿个孔,它的直径是0.1个微米,就是你的头发丝的五百分之一。这孔是有要求的,一是吸力要足,孔吸力要求是80%,如果只有70%,那水都往别处跑了;二是它特别要求均匀,如果孔有大的有小的,水都往那个大的跑,就容易堵了,那膜就废掉了;第三个难的是,造膜时需要它的通量越大越好,就是单位时间、单位面积通过水的量要越大越好。
  记者:原来造出它来很不容易!
  文剑平:有了这个技术,水处理技术就走上了资源化的大道。凭着这样的技术,我们成为中国解决水资源的一股重要力量。在有这个技术以前,没有人敢说能把污水变成高品质景观地表水,但现在这已成为现实。
  记者:难怪你们的股价曾经被捧为第一高价股。祝福您,祝福碧水源!
  文剑平:谢谢!投资人应该是看中我们技术的独有性,看中我们公司的成长性。但不管怎么说,我们坚定地走将处理技术走资源的道路,肯定是正确的。

  文剑平,1962年生,湖南人。上世纪80年代,他毕业于林业和生态环境专业,获硕士学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农学学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态学硕士、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工学博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中国国籍,拥有澳大利亚永久居留权,现任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同时兼任膜科技、江苏碧水源董事长和北京碧水源净水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副会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执行理事、北京水务理事会常务理事。
  文剑平及其团队所获荣誉:
  “2008年福布斯中国最具潜力企业榜第14名”
  “2008年清科最具投资价值企业第2名”
  “中国2006年度优秀环境工程公司”
  “2007年中关村科技园区百家创新型企业试点企业”
  “北京2008奥运会水处理技术推荐企业”
  “中国优秀骨干环保企业”
  2010年5月4日,名列中国创业板富人榜第一位。
  2011年4月22日,荣获2010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