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膜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热门标签:
水利行业 最大反渗透式
协会动态
Association Dynamic
徐徜徉:探索科研机构转型之路盘活膜技术“国家队”
《中国科学报》记者 王庆 / 时间:2013-08-08 07:31:51
  据科学网2013年8月6日讯 膜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简称:工程中心)坐落在大连国家高新园区。大连以城市建设出众而闻名,大连高新区也同样整洁漂亮。
  不过大连属丘陵地带,在前往高新区的途中车子经常需要费力爬坡。这似乎包含着某种隐喻: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工程中心,其成长也正如爬坡一样,不进则退。
  作为这支膜技术“国家队”负责人的徐徜徉对此深有体会:当年工程中心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简称:大连化物所)中分离出来,并成立企业,整个团队虽有从研究所带出的坚实底蕴,但面对市场化挑战则难有徜徉其间的闲情逸致,而是奋力探索出一条转型路。 

 

膜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徐徜徉


  市场压力倒逼改革
  当记者问到,如何从科研院所体制转型为公司化运营机制,这时徐徜徉和坐在一旁的工程中心研究发展部部长葛洁对视了一下,两人脸上稍显复杂的笑容含有一言难尽、谈何容易之情。
  工程中心是中国科学院系统中较早尝试企业化转制的机构之一。现在,其虽然已经尝到了“吃螃蟹”的甜头,但当时作为“吃螃蟹”的人,更多的感受是艰辛和巨大的压力。
  谈到如何在工程中心内部设立激励机制,徐徜徉说:“刚成立时,工程中心最大的激励就是生存的压力。”
  大连化物所给予了专利、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而工程中心必须想办法把这些技术真正转化为产品和工业应用。
  “在科研院所的时候,我们的研发更多是从学术上进行考量,”徐徜徉说,“而工程中心则必须在研发初期就瞄准最终市场,思考研发出的产品和工艺技术如何占领市场,如何扩大规模。”
  在熬过初期最艰难的阶段之后,工程中心源自大连化物所的科研积淀开始逐渐显现积极作用,成为该中心不断改良创新的动力源泉。
  着眼长远,拒绝短视
  随着企业化转制的推进,工程中心逐步建立各项激励机制,这支“国家队”也被“盘活”了。
  这时,短期利益回报已经盯上了这支年轻的队伍,试图把他们拉入“短视”的陷阱。
  徐徜徉分析,科研院所的优势在于,当前的研发工作可能短期内不会产生效益,而长远来看却已为未来的回报打下基础。
  他指出,当科研机构转制成公司之后就容易滑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过分依赖现有科研基础及其产品,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市场营销上,而放松了科研。这使得企业在行业技术更新换代后很容易惨遭淘汰。
  在短期利益的诱惑下,工程中心的管理层意识到其中隐患,及时调整战略,毫不松懈地对创新进行投入。
  如今,该中心已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多个系列的膜技术及产品,涵盖各个领域,拥有膜产品及技术专利72项,并获得十余项国家、中国科学院和省部级奖励。
  创新驱动,替代传统
  在徐徜徉看来,产品创新应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基础研究做起的全新产品研发,另一方面则是使现有产品实现完善和升级,提高性能,拓展其应用领域。
  他认为,在国内搞创新,必须认识到在某些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在一些领域,可以采取跟随战略,密切关注国外动向,及时启动相应的研发项目。
  另外,成立工程中心的初衷便是缩短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距离。因此,工程中心的研发工作一直坚持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同时应用开发以基础研究为支持,实现市场和研发的有效对接。
  随着产业化应用的推进,以创新为驱动的膜技术正在工业领域替代传统方法。
  例如,传统的气体分离往往需要首先进行冷冻液化,然后根据不同气体沸点的差异,再通过蒸发进行分离,这一过程需要相当大的能耗。
  而膜技术利用各种气体在膜中的溶解度和扩散系数不同,导致不同气体在膜中相对渗透速率存在差异,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此类技术可以大大降低能耗,而且还可有效回收本来当做废气排放的气体。
  徐徜徉表示,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越发强烈,正为具有节能减排、环保降污优势的膜技术带来可观前景。工程中心将继续探索研发创新途径,使这支膜技术国家队成为一支更加强大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