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膜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热门标签:
水利行业 最大反渗透式
协会动态
Association Dynamic
“三驾马车”驱动天津节水巨轮膜天膜引领科技助推力
新华社记者 姚润丰 孙洪磊 / 时间:2009-06-24 08:51:02
  据新华网天津2009年6月23日讯 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天津因水而生,但重度缺水。天津的水危机红灯自上世纪70年代就已亮起,民谚“天津四大怪”之一就是“自来水,腌咸菜”。当时,水质差,水源缺,甚至连喝咸水都难以为继。如今,通过引滦入津、引黄济津、应急调水,人均本地水资源占有量也仅37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15,远低于世界公认的人均占有量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
  缺水逼出节水。记者近日随“节水中国行”采访团在天津采访时了解到,面对水资源极其匮乏,天津运用经济杠杆调控,向管理要水,调整产业结构,向产业要水,依靠科技进步,向科技要水,通过价格、机制和科技这“三驾马车”齐发力,走出了一条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节水之路,相继被确定为“全国节水型城市”和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全国首个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
  价格:八次调价撬动节水杠杆
  今年4月,天津市工业用水价格每吨由6.20元调整为6.70元,这是1997年天津市实行水价改革制度以来第八次调整水价。“这样的价格,企业如果不搞节水,是根本无法生存的。”天津市节水中心主任周建芝说,水价的上涨调整,有利于企业对节水设施的投入,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节水的潜力。
  从“要我节水”到“我要节水”,价格杠杆在节水中的巨大效应显现无疑。记者在天津市中环高科技有限公司看到,改进冷却方式、处理回收酸性污水等各种先进节水设备一应俱全,每月可节约自来水5400立方米,年节约资金40余万元。“虽然前期投入200多万元进行节水项目建设,但是用不了三五年就能收回成本。不但节约了水资源,也有效地控制了产品成本,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公司节水部部长李东说。
  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约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但万元GDP用水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造成水资源形势严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水价形成机制不合理,一吨水的水费还没有一瓶矿泉水贵。专家介绍,国外许多地方,包括很多发展中国家,水价(包括支付供水和污水处理费用)一般为家庭收入的5%,而我国目前这一比例仅为1%多一些。据水利部统计,目前36个大中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2.09元/吨(含污水处理费0.54元/吨)。
  “根据市场经济规律,理顺多水源水价,成为天津深化水价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天津市水务局副局长李文运说,天津市水价制度改革,按照节约常规淡水资源、压采地下水资源、鼓励开发利用非常规水资源,本着优质优用,劣质低用的水资源配置的原则,建立多水源价格体系,形成水价联动机制,对超计划用水实行累进加价收费制度。
  科学的水价机制,极大地增强了天津人节约用水的意识,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益和效率。李文运介绍,目前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至16立方米,为全国之最。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95%,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为每人每天78升,远低于85~140升国家标准,城市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机制:产业结构调整开启“向产业要水”大门
  工业要发展,水不够用怎么办?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调整产业结构成为天津支撑节水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机制。天津老市民发现,原先散落在天津市区海河两岸的40多家纺织企业渐渐“不见”了。原来,这些用水大户都被集中搬迁到了位于天津市空港物流加工区的天津高新纺织工业园进行重组合并。
  “在园区里走一圈,你能看到从棉花到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作的全过程。”天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杨连起说,高新纺织工业园让天津纺织产业链迅速集聚起来,原来的几十家变电站、锅炉房、污水厂如今变成了一家,整个园区管网互联,实行统一供电、供水、供气,提高了能源和设备使用效率。
  杨连起介绍,该园区建设时就对水的供应、处理、再生利用进行了统一规划,通过选用节水设备,采用回收蒸汽凝结水、冷却水循环使用等节水技术,加强管理,使万元产值取水量由进入园区前的15.89立方米下降到2007年的9.67立方米。
  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进有退的思路,天津在最近几年内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嫁接、改造和调整,在培育和扶持优势产业的同时,压缩用水效率低的行业,纺织、造纸等行业中的一批能耗、水耗高,技术落后的企业相继在天津“消失”。按照以水定供、以供定需的原则,天津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布局中以节水为先,严格限制高取水工业项目,大力发展优质、低耗、高附加值产品,同时优化产品结构。对不同的产业和企业,天津实行“区别对待”:电子信息等低耗水、高附加值产业,实行用水优质优供;工业废水零排放企业,优先满足用水需要。此外,天津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实行节水论证制度,节水项目和建设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
  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天津科学合理节水的强力引擎。李文运介绍,作为老工业基地,2008年天津工业总产值达到12128亿元,增长24.6%,实现了工业快速增长,而工业用水量保持基本稳定和微增长的目标。
  科技:不断创新提升节水无限潜力
  藏在假山中的南开大学校园水处理系统非常有特色,从外形看完全是一座假山,更像是美化校园的艺术品,但里面却是复杂的水处理系统。通过对河水、湖水处理,得到再生水资源,为95%以上的学生宿舍提供卫生间用水,每年可节约18万立方米的自来水。通过科技创新,学校年用水量由1996年的500万立方米下降到2008年的174万立方米,累计为学校节约水费约750万元。目前,天津市23所高校全部建成IC卡智能节水系统。
  智能节水系统是天津市以科技节水为先导的一个缩影。“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是天津创建节水型社会的指导思想。遵循这一理念,天津市把握依靠科技创新促节水这条生命线,将水资源短缺的自然劣势转化为技术优势,在节水科技创新体系支撑下,一批节水科研型企业在科技园区不断成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走出一条“节水出效益,节水促发展”的科技之路。
  “随着节水工作的深入开展,以科技手段挖掘节水潜力至关重要。”李文运说,天津市每年发布的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指南中,均有一定比例的节水科技项目。在国家的支持下,一批国家级节水技术研发项目落户天津,从自主创新科研角度出发,组织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的研究课题攻关,围绕海水利用、污水资源化、工业水处理、膜材料和城市生活、农业节水关键技术,联合一批国家级节水技术研究机构,建立节水技术科技研发体系,搭建节水技术创新平台。
  天津膜天膜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在污水处理的膜技术研发方面不仅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而且成本只相当于国外同类产品的1/3,打破了我国膜技术市场一直为国外产品垄断的局面。天津泰达新水源公司建成日产1万吨污水脱盐工程,开发新型淡水资源,为污水利用资源化开辟出一条新的途径,被国家列为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综合示范项目……通过技术创新,一批国家级重点科技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中空纤维膜、污水再生回用、膜生物反应器、海水淡化及循环冷却等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目前天津节水科技创新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在节水型城市建设过程中,在天津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出引领和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