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膜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热门标签:
水利行业 最大反渗透式
协会动态
Association Dynamic
蓝伟光:新加坡水与膜的故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新加坡三达国际集团 蓝伟光 / 时间:2009-07-10 07:10:58

  2007年4月,新加坡吴作栋资政与中国温家宝总理会晤时,提出中新合建“生态城”的构想。双方达成了在中国借鉴新加坡的环保与水务经验打造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的意向,这就是目前广为人知的天津中新“生态城”的缘起。鲜为人知却值得指出的是,新加坡环保与水务经验的核心是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膜技术是国际公认的二十一世纪绿色节能的高新技术,当今世界,全球变暖、能源短缺、水源紧张、环境污染,其控制与解决的方案无不与膜技术密切相关。
  膜是在仿生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绿色技术,它是模仿细胞膜的功能人工合成的具有选择性分离特征的化工复合材料。 根据膜的应用,膜可分为反渗透膜、纳滤膜、超滤膜、微滤膜、气体分离膜、渗透汽化膜、离子交换膜、质子交换膜、分子扩散膜、电渗析膜、膜反应器、膜催化器等。根据制膜材料,膜可分为有机膜、陶瓷膜、金属膜等。根据膜的构型,膜可分为卷式膜、平板膜、管式膜、中空纤维膜等。
  膜技术为原水净化、废水资源化、空气污染控制与产品回收提供了一条极为简便有效的途径。 选择适当的膜分离过程不但可解决目前许多产品生产过程中应用传统工艺无法解决的难题,而且能够提高原料的转化率与产品的回收率,降低能源与资源的消耗,在改进产品质量与增加生产收益的同时,减少产品在废水、废气中的流失,符合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的要求与规范。
  膜技术与传统的分离纯化技术相比,具有效率高、能耗低、污染少、自动化、设备简单、结构紧凑、易于维修管理等优点,因此,在制药、化工、石油、染料、纺织、印染、造纸、电子、食品、饮料、冶金、农业、水处理、空气净化、生物技术与环保工程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新加坡通过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不但成功解决了自身的水源短缺问题,而且化危机为商机,从一个受马来西亚水供制约的岛国转化为国际瞩目的环球水务枢纽,向世界各地提供以膜技术为核心的海水淡化与废水资源化的解决方案,并催生了一个以绿色技术为依托、品牌运营为核心、金融资本为纽带的涵盖科学、技术、工程与应用的新兴的环保与水务产业,将其最大的劣势变成最大的优势。
  可以大胆预测的是,随着开发的深入与应用的拓宽,膜技术在水质净化、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领域所起的作用将会与电脑对人类生活所产生的影响相媲美。
  笔者在新加坡从事膜的研发与应用工作多年,对新加坡水与膜的故事有广泛的认识与深刻的理解。在此,笔者以自己独特的体会,就新加坡水与膜的故事进行了认真的总结,进而阐述了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发展绿色技术、促进循环经济、构筑产业链、打造“生态城”的启示以及推动中新合作的意义。

新加坡水与膜的故事

  新加坡是一个国土面积仅有六百多平方公里的岛国,几乎所有的资源与产品都依赖进口。新加坡的用水原本根据建国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与马来西亚所签订的两份供水协议,由马来西亚柔佛州经新马长堤引入新加坡。
  新马一衣带水,但多年来纷争不断,供水曾经是马来西亚把握谈判主动权最为有力的筹码,也曾经是新加坡人最为难言的苦楚。
  1、战略先行、国家主导
  新马水供纠纷促使新加坡把水源问题当作国家战略予以优先考虑。作为一个面积狭小的岛国,虽说是热带雨林气候, 但贮水的地域与面积有限,地下水的开采更是严格禁止。因此新加坡唯有把目光转向四周的海洋,希望依赖高新技术、实现海水淡化。与此同时,新加坡建立了优秀的环保与水务政策,把水源供应与污水处理等所有与水相关的部门集中到环境与水源部统一规划与管理,以此统筹新加坡水资源的开源与节流。
  2、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为了实现海水淡化的目标,政府采取的策略是积极鼓励全球商家充分利用新加坡的平台显现才能、展示技术、创新研发、把握商机。在政府搭台的背景下,这一领域几乎所有国际领先的企业均向新加坡介绍他们在海水淡化方面的经验与技术。当时,国际海水淡化普遍采用的仍然是多级闪蒸、低温蒸馏等在中东广泛应用的工艺。膜法海水淡化虽然不乏研究且屡有报道,但尚未成为应用的主流。
  3、广招人才,集中研发
  举例来说,九十年代初,一批改革开放后在中国大学毕业、曾赴欧、美、澳、日等国留学工作数年的中国学者受新加坡招聘人才优惠政策的吸引从世界各地辗转来到新加坡生根发芽。另外,也有一批像笔者一样直接受新加坡政府奖学金资助的中国留学生在此茁壮成长。今天这些人中大多数已成为新加坡的新移民,相当一部分人才更成为国家研发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 毫不夸张地说,今天新加坡在国际科技界拥有的地位与影响,这批人才的贡献功不可没。
  虽然新加坡广招人才,但政府深知新加坡必须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攻克新加坡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或投入到最能为新加坡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领域。比如,新加坡成立了一个由李显龙总理亲自挂帅的国家创新研发理事会,其研发的主攻方向却限定在环保水务、生物医药、清洁能源、动漫与多媒体四个领域。就海水淡化而言,当年正是由科学家指出应该尽量避免采用以相变为基础的蒸发技术淡化海水,因为它不但成本高昂,还将使新加坡面临的水源问题转化为全球愈来愈严重的能源问题。这一意见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新加坡研发的注意力因此聚焦到开发不涉及相变的以膜技术为核心的海水淡化工艺,并从新材料、节能、防腐、海水综合利用等多个与海水淡化相关的领域展开了深入研究与广泛探讨。
  4、示范项目,抛砖引玉
  当新加坡探讨通过膜技术淡化海水时,发现不但可用膜技术处理废水,而且通过膜技术把废水资源化制成新生水的成本比膜法海水淡化更低。因此新加坡先于海水淡化启动了新生水的示范工程。
  与中国多数的科研主管部门的思维不同,新加坡的有关部门并未着眼于如何把实验室的研究成果推向产业市场,而是大力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开发应用,通过示范项目吸引全球商家,参与过程、优化工艺、整合工程、显现才能。
  在示范项目中,科学家只参与指南制定,不参与市场竞争。政府以市场换技术,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鼓励全球企业积极参与竞争,展示科研成果,应用最新技术、建造示范工程;科学家则是通过企业承建的示范工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更好的思路与方案供政府决策参考。
  5、构建模式,树立品牌
  在示范项目成功的基础上,新加坡政府敏锐地觉察到运用膜技术实现废水资源化制备新生水不但可以解决新加坡的水供问题,更可以催生一个巨大的环保与水务产业,为新加坡的产业转型与对外拓展找到了一个新的闪光点,为国际资本与金融机构提供新的投资热点。因此新加坡采用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方式,开放政府的自来水厂与污水处理厂进行技术改造与产业升级,明确指定应用膜技术净化原水及实现废水资源化制备新生水,政府为企业提供平台,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进行创新研发与工程实施,从而构建了一个良好的政府-产业-金融-研发互动的商务模式。
  2003年的新加坡国庆日,时任新加坡总理的吴作栋资政带领数万人共饮新生水的场景至今令人难忘。从此,新加坡的水品牌应运而生。最近,李显龙总理亲自为第五座通过膜技术将废水再生为新生水的樟宜工厂落成剪彩。这一项目达产后,新加坡膜法新生水的供应量将达到全国水供总量的30%,更把新加坡的水品牌推向一个新的境界。
  6、营造商机,全球推广
  在明确了打造水品牌,发展水产业的目标后,新加坡首先通过国际相关组织以最严格的规范标准鉴定新生水的质量,向世界证明通过膜技术生产的新生水,其纯度远远高于普通饮用水的标准,并以此向国际社会证明饮用新生水是安全可靠的;其次,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鼓励商家使用新生水,新生水产量不断增大,成本不断降低,形成良性循环;第三,通过举办“新加坡国际水资源周”及颁发“李光耀水源奖”等各项活动提升新加坡在国际环保与水务行业的地位与影响,鼓励新加坡本土及国际上知名的环保与水务公司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吸引世界各地的金融资本投资新加坡交易所的环保与水务板块,进而促进新加坡资本市场的繁荣与发展;第四,政府主导组织新加坡企业参与国际环保与水务市场的开发与竞争,并经常组织企业参与由部长率领的经贸代表团赴中国、印度、中东等地区推介交流、搭建网络,为以新加坡为基地的环保与水务公司寻找投资与发展的机会。当年吴资政面晤温总理时提出新中合作共建“生态城”的构想正是新加坡政府为企业“营造商机,全球推广”的最佳写照。

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新加坡水与膜的故事创造了一个现代奇迹,当国际上很多专家相信缺乏水源将是世界面临的主要挑战时,新加坡却依赖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不但缓解了水源短缺问题,化解了它与马来西亚多年的水供纠纷,而且还为目前困扰全球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由此在新加坡催生了一个巨大的以膜技术开发与应用为核心的环保与水务产业。
  笔者认为新加坡水与膜的故事对中国有如下六点启示:
  1、“取”之以鱼,莫若以渔
  新加坡在水源开发与管理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已经使其在全球引人瞩目,也为新加坡多家环保与水务公司开拓了庞大的国际市场。但笔者以为,中国应当学习的是新加坡面对困难、思考对策、解决问题、发现商机、构筑平台、产融结合、打造品牌、全球推广的方法,而不仅仅是利用新加坡的技术与经验解决中国某一城市、某一地区局部的环保与水务问题。新加坡通过膜技术为岛国增建了新生水与海水淡化两个水喉,而中国应当考虑如何通过膜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致力清洁生产、促进循环经济、推动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2、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中国同时面对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严重两大问题。事实上,通过南水北调等传统的水利工程仅仅是实现了水的时空转换,并没有改变全国水资源短缺、人均水占有量不足全球1/4的现状;而新加坡的成功经验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通过膜技术实现废水资源化,既处理了污水,又实现了水的循环再生,缓解了水源短缺的矛盾。 进一步,中国可以利用膜技术改变传统的末端治理废水的方式,从源头控制污染的产生与资源的消耗,使膜技术开发与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升华到新的境界。
  3、知己知彼, 融会贯通
  当今中国,无论大小城市,通过招商引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已成为各级政府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然而,如何构筑产业链,营造良好的企业生态环境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事实上,招商引资与产业生态是唇齿相依、相互促进的关系。新加坡环保与水务产业的崛起为中国的各级地方政府如何构筑产业链及诠释产业生态与招商引资的关系提供了最好的范例。
  4、科技为源,人才为本
  当长堤对岸的供水无法依赖时,作为一个岛国,新加坡考虑的出路是如何把四周的海水变成可饮用的净水。在海水淡化的探索过程中,新加坡开发了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应用更广的以膜技术为核心的废水资源化制备新生水的方法。 新加坡的成功基于如下两个立足点:一是科技,二是人才。
  中国对膜技术的研发并不陌生,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与物力,也有大量的科技论文与鉴定成果,然而基于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实际应用并不很多。这方面新加坡的成功经验能够给予中国很好的启示。 况且,许多中国学者参与了新加坡的环境与水源开发与管理计划,中国政府如能突破传统的科技体制,让参与新加坡实战的中国留学生在国家科研863、973计划及国家为拉动经济出台的四万亿的投资建设项目中拥有一个施展抱负的平台,将促进中国科技产业的健康发展与良性循环。
  5、循环经济、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寻求生态环境与经济成长和谐的“双赢”之路已成为解决资源日趋枯竭、污染日渐严重问题的最佳途径。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的实施,使得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之间不再相悖。笔者创立的三达膜近年来开发了上千项以膜技术应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新工艺,并在许多制药、染料、化工、冶金、轻工、食品、饮料生产、生物技术与环保企业中获得了十分成功的应用,化解了“鱼(经济发展)和熊掌(环境保护)不可兼得”的矛盾,笔者坚信三达膜的成功经验,对推动中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注重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人、自然和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城”具有重要的意义。
  6、中新合作,优势互补
  中新两国渊源深厚,文化相通,具有广泛的合作领域与巨大的合作空间。一方面,中国可以利用新加坡优秀的规划理念、创新的研发机制、先进的发展经验、独特的商务模式与国际化的资本平台,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城市或地区与新加坡携手共建中新“生态城”,解决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问题,实现人、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另一方面,中新两国可以共同开发巨大的环保与水务产业,把新加坡的品牌优势与中国的制造业优势有机结合,同时利用新加坡广泛而密集的自贸协议网络与国际平台,实施中国政府提倡的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既能分散中国的贸易顺差,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又能使中新两国企业共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