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膜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热门标签:
水利行业 最大反渗透式
协会动态
Association Dynamic
不忘初心“净水之于蓝伟光”为他自己选择的人生路径
中国科技网 何建昆 / 时间:2018-12-17 15:20:36

  据中国科技网2018年12月13日讯 蓝伟光拥有众多身份。作为企业家,他是新加坡三达国际集团的董事长,是最早一批在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上崭露头角的海归创业者;作为科学家,他身兼新加坡国立大学与中国厦门大学教授、是新加坡中国科技交流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厦门市知识产权协会会长、中国膜工业业协会副理事长;作为慈善家,他捐资设立的蓝启林慈善基金会广泛捐资助学,为社会培养输送了一批又一批闽籍人才。频繁出入国际性场合,人们常以各种头衔称呼他,他自己却始终自称为土生土长的“中国农民的儿子”。


不忘初心“净水之于蓝伟光”为他自己选择的人生路径


  怀揣这份赤诚之心,蓝伟光在净水、公益、报国的道路上一往无前,一晃已近四十年。
  一、改革开放的受益者
  1981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已拂遍了八闽大地,一个生长在闽西农村的孩子,抱着对未来的满腹幻想,挟着一纸厦门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从闽西的大山奔向了闽南沿海。从此如鲸向海,与“水”打起了交道。
  大学毕业后,蓝伟光到集美大学教授水化学。1991年,蓝伟光赴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博士,研究海洋化学与海水淡化。此后,数十年如一日,没有转换跑道,坚持与水同行,学习水知识、从事水研究、教授水化学、开展水科普、致力水建言。
  在新加坡求学期间,蓝伟光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与科研上,仅用两年多时间就拿到了博士学位,并在国际著名的话分析化学与生物化学杂志上发表了十四篇论文,成为当时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生中发表科研论文最多的拔尖人才。
  报效祖国,这对当时的蓝伟光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尽管当时的他已在新加坡某知名水处理公司谋得高职,然而苦贫学子的成长历程、厦大人的“嘉庚情缘”、与陈嘉庚相似的下南洋经历无不敦促着他效仿陈嘉庚,延续这份倾资兴学、爱乡报国的精神。
  1996年,蓝伟光凭借一股子拼劲,从新加坡回归厦门,创办三达膜科技公司,成为入驻厦门留学生园的第一家企业。专业从事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希望应用先进的膜技术来解决中国的水问题。作为在经商大潮中孕生的企业,“三达膜科技”可谓是大环境的最佳见证者、参与者与受益者:2003年“三达膜科技”在新加坡主板挂牌上市,2004年他被《亚洲周刊》评选为“亚洲杰出华人青年企业家”,连续四年年名列福布斯富豪榜和胡润富豪榜。迄今为止,“三达膜科技”已经是在全球拥有50多家全资和控股子公司的集团型企业,与政府合作修建运营的污水处理厂超过30家,遍布全国。
  厦门大学校友总会副理事长、原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潘世墨教授如是评价蓝伟光:“‘他是厦门大学近百年历史上少有的集‘科学家、企业家、慈善家’三位一体的杰出校友,他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到厦门大学就读和在集美大学任教,而后到新加坡深造与工作,这三个地点都与陈嘉庚先生有关,作为新一代侨胞,国家大力提倡与弘扬的嘉庚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二、高新技术的贡献者
  个人财富的增加和公司规模的扩大并没有让蓝伟光止步,他始终不忘初心——净水之于蓝伟光,正如治学之于陈嘉庚——用己之所学回馈社会,这是他为自己选择的人生路径。
  一方面,他身体力行,几乎走遍了中国每一个大中城市,深入收集第一手信息,对中国水质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调研,利用自己在污水处理上的专业技术优势,从源头与终端上双管齐下,思考水污染的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他带领团队开展研发工作,不断推出包括连续式发酵液膜过滤系统、纳滤膜浓缩分离解决方案、真净水生产装置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和产品。如今,三达膜在中国专利局获批有效的发明专利已有100余项,为中国的近千家企业提供基于膜分离过程的清洁生产与水质净化解决方案,为中国的制药化工、食品饮料、冶金石化等传统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生产收率、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作出了杰出贡献。
  人们常诗意地说,“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但蓝伟光并不认同。他解释道,水的确是珍贵的资源,公众要爱惜水、节约水、保护水,但地球并不缺水。现代膜科技已经可以把人类身边的水变成人们生产、生活所需要的水。无论是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还是海水,都可以通过膜科技制成人们所需要的水,并且成本不高。新加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缺水的国家通过膜科技的应用,重新定义了水资源,把一个高度依赖邻国马来西亚供水的蕞尔小岛,变成了一个水供可以自给自足的花园城市。蓝伟光希望把这一成功的案例能在中国推广应用。
  他说:“为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环保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实际贡献,这就是我所追求的更大的价值与意义。”
  三、公共政策的建言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蓝伟光逐渐意识到,在这条漫长的净水之路上,踽踽独行是不够的。他有了新的定位——做一个谏言者,向政策制定者和普通群众传播自己作为一个科学家和企业家的观察与思考,进而启发人们从更深更广的角度来认识水问题、解决水问题。
  为此,他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中国改革》、《中国新闻周刊》等报刊杂志发表了多篇有关水政策的文章,也专门捐资在母校厦门大学设立了国内唯一融科技与政策研究为一体的水科技与政策研究中心,旨在为国家有关部门提供政策建议与决策参考。
  “当今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若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与城乡居民水循环的意识,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出台鼓励水循环利用的政策,不但可以解决中国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分布不均等三大问题,还可以催生一个巨大的以膜科技开发与应用为核心的环境与净水产业。如此,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处理解决方案,可成为继高铁、核电之后的又一新亮点,输出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其化解水危机贡献中国力量。”蓝伟光说,“这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佳诠释。” 
  2018年6月,在塔基克斯坦举办的联合国水资源大会上,蓝伟光向与会代表介绍他与众不同的水解决方案与水政策理念,反响热烈。这是他将水问题推向世界舞台的新尝试。
  “我实在是生在了一个好时候,能走到今天,有赖于时代的馈赠。如果不是改革开放,我可能永远不会想到离开闽粤赣边的故乡,一辈子就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蓝伟光说,他曾是时代的受益者,而如今,他想成为时代的缔造者——开启中国水处理的新纪元。